東北網6月20日訊(記者 王春穎)日前,隨著『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報道活動第一小分隊的腳步,記者走進同江市樂業鎮,看到創新智能農業帶給貧困戶的春風與福祉。

智慧農業建設地點位於樂業鎮,是哈工大項目研發團隊針對同江地理位置氣候環境與同江市共創的『同字牌』生態溫室品牌,也是扶貧產業項目,產權歸5個村村集體所有,項目佔地27000平方米,總投資840萬元。共有6棟智能溫室大棚,內部采用立體6層種植,達到單位面積4倍種植面積。利用控溫系統實現全年種植,現種植白雪公主等9個草莓品種,產品上市時間每年12中旬至次年六月中旬,總產量40000斤,根據品種不同,價格在30--150元/斤之間。以同江市及周邊縣市居民采摘為主要經營方式。自投入生產後,客流量3400餘人,盈利80萬元。
『這是我們的智能操作間,觸感屏幕能夠控制大棚溫度、濕度,智能通風、施肥,全流程智能操作。』樂業鎮草莓基地項目負責人周忠誠介紹,大棚的高密度種植在國內很少見,技術創新更加豐富了智能農業的內涵。『全流程智能管控,那留給人工的作業就僅有兩三項了,剩餘勞動力和貧困戶都可以力所能及,比如采摘、修剪枝葉等。』
2019年項目帶動全鎮4個村133戶貧困戶增收,增收總金額為136300元。2020年,項目圍繞『貧困戶最大限度受益,項目運營企業有錢賺』的思路,積極探索扶貧產業項目收益『四聯結一目標』的發展方向,即一次聯結、保底分紅,20萬元直接用於帶動18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60元;二次聯結、利潤提成,2020年該項目純利潤在35萬元左右,按約定,企業從純利潤中提取2萬元實現二次帶貧益貧;三次聯結、培訓就業,目前共吸納21戶貧困戶務工,戶均增收0.35萬元;四次聯結,空間合作。利用離地面空間和架構空間,2019年與一莊村村委會合作,繁育4萬棵花苗,純收益3萬多元,利益聯結一莊村24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00元。2020年繁育了8萬棵花苗,預計收益6萬元。
『隨著項目不斷的持續擴大,市場的穩定收益,按照協議的要求,企業的二次分紅由20%逐年遞增,當達到50%的時候,村集體與企業將利益分配進行聯結重組,實現扶貧產業項目從最初的租賃經營到最終的股份制經營,達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目的,使扶貧產業項目分配機制更加科學、合理,最大限度的保證貧困群眾的收益。』樂業鎮黨委書記楊和新說。
在樂業村黨支部書記蘇文明心中,小康生活是『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致富』。近年來,樂業村主導草莓、冷庫、光伏、鮮食玉米深加工、庭院經濟五大產業帶動脫貧。他說:『我們村78戶貧困戶、130人,2019年底全部脫貧。有的貧困戶現在年均收入人均能達到1.4至1.5萬元,這在他們以前是無法想象的。未來三年,我們的目標是村民人均收入達到兩萬元。』
聽記者問到小康,樂業村72歲村民付桂芹邊修建枝葉邊笑道:『我現在特別幸福!不用國家「養」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孩子都在外打工,我們老兩口生活好了,心情好了,身體也跟著好了。』付桂芹和老伴是因病致貧,老伴冠心病,自己有腦梗,一年醫藥費達到一千多元,以前靠土地吃飯,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用付桂芹的話說『連藥都吃不起』。2019年,她在村黨支部的介紹下,來到樂業鎮草莓基地工作,除雜草、采摘,做一些並不繁重、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基地我們乾活很輕松,一年能增收一萬多元。我在基地就希望能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回報企業和社會。小康生活是靠雙手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