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2日訊 『半畝園一畝薯百只鵝,帶來了幸福新生活』,這是依安縣貧困群眾編傳的順口溜,讓說者開心,聽者高興。
在中心鎮向陽村脫貧戶韓光華家裡,一盆盆鮮花已經盛開,滿屋飄香。盡管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春天的節奏,卻不能阻止韓大娘脫貧致富的腳步。在市第一醫院選派到向陽村第一書記王維的幫助下,韓大娘外賣『半畝園』農產品,到佳之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務工,不再為脫貧後的『來錢道』犯愁。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全縣上下鼓足「依安一戶不脫貧就食不甘味,依安一日不發展就寢不安席」的工作乾勁,向貧困宣戰,創新實施多種扶貧脫貧政策,特別是推出「半畝園、一畝種薯、百只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昇工程等「五大工程」,這些扶貧產業組合拳實現了多層覆蓋、交叉覆蓋、全面覆蓋,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質量更高、成色更足。』依安縣委書記李擁軍說起縣裡的扶貧產業如數家珍。
如今,在王維的積極協調推動下,市第一醫院通過幫助農民銷售『半畝園』農產品,帶動80餘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200餘元,助力全村166戶貧困戶全部順利脫貧。
『2019年,通過「半畝園」帶動了全縣9897戶貧困戶種植面積6249畝,實現人均增收392元。』依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長龍介紹。
產業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頭戲』,也是實現貧困群眾由『輸血』變『造血』的重要動力源,『一棋走活,滿盤皆活』,依安縣向構建產業扶貧大格局聚焦發力,通過深入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只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昇、光伏發電扶貧長效保障、金融扶貧撬動、培訓就業帶動和資產收益帶貧增收『五大工程』,建強以帶貧益貧增收的產業基地聯盟,建立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逐步致富的長效機制,產業扶貧質效明顯提昇。2019年,全縣貧困戶除土地收入外,年人均產業增收達到1177元。
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依安縣以真心、真情、真勁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在依安縣大華笨鵝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春華介紹說:『今年合作社計劃養殖大鵝10萬只,采取「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戶提供優質脫瘟鵝雛、鵝全程防疫、飼料配比、成鵝銷售、種鵝養殖技術等方面的服務,解決農戶養殖無技術、銷售無渠道等問題,今年將帶動700多戶貧困戶增收。』
解放鄉雙龍村貧困戶邊玉林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我和老伴身體都不好,這大鵝養殖還可以入股代養,政策好啊!2019年就多賺了500多元呢,今年還想多入點股呢!』為鼓勵貧困戶養鵝增收,依安縣針對貧困戶自養大鵝每只補貼10元,對養殖大鵝2000只以上的合作社,年孵化5萬枚以上鵝種蛋的孵化場,免費發放小鵝瘟疫苗,有效地帶動了貧困戶和養殖大戶發展鵝產業,確保紮實脫貧。2019年,全縣8821戶貧困戶養殖大鵝90萬只,戶均增收938元。
依安縣春城馬鈴薯專業合作社是國家農業專業合作示范社,帶貧益貧領軍作用突出。在紅星鄉、新發鄉、新屯鄉等鄉鎮種植馬鈴薯11000畝。合作社理事長胡春城向記者介紹,合作社通過『一畝種薯』帶動貧困戶脫貧,累計實現分紅資金1692.53萬元,年實現人均增收350元,年帶動貧困戶數量佔全縣總數量的97.7%。合作社從整地、播種、收獲到儲運的整個生產周期,還優先給貧困戶安排就業崗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50餘萬元。
太東鄉山灣村貧困戶辛德龍特別有感觸地說:『我們貧困戶這幾年可沒少借馬鈴薯的光啊。每戶家庭按人頭入股本金500元,秋收後除了本金,每人最低分紅350元,去年我家分紅1750多元,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現在的日子是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