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國重器』中國一重『重生』啟示錄
2020-06-23 08:14:2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鳳雙 鄒大鵬 梁冬 王君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3日訊『國寶』要黃了!走,還是不走?四年前,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一重』)的大國工匠劉伯鳴心如刀割——走,就斷了『根兒』,這可是祖孫幾代用心血澆灌的老國企;不走,企業丟了『魂兒』,連續3年虧損、資金鏈幾乎斷裂、股票被『*ST』面臨退市風險……

  這個當年國人『人均1元錢』建設的『國寶』,解放思想求『變』推動改革創新,向思想觀念保守、改革轉型滯後、市場意識不足等沈?亮劍,在精神、思想、格局中找出路,繼2017年扭虧後,今年1月至5月更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60.57%和86.74%,取得『滿堂紅』,闖出了一條浴火『重生』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解放思想求『變』找回『精氣神』

  在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車間裡,一臺數十米高的萬噸級水壓機正在加工一個被燒得紅彤彤的大型工件。附近的操作臺上,劉伯鳴正仔細觀察著工件的形變狀況,不時變換著指揮手勢。他是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也是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勞動模范。

  『最近客戶催著要的產品較多,為保證企業信譽和品牌,必須加班加點趕出來。』劉伯鳴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四年前,他最擔心的是廠子『沒活乾兒』,工友們『沒出路兒』,今昔對比讓人倍加珍惜今天的歷史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兩次視察中國一重。始建於1954年的中國一重,前身為第一重型機器廠,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資金極其緊張,為了建一重,國家拿出4億多元,相當於當年人均1元錢,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作為『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雖然企業名字幾經更迭,但一重人心裡『為國分懮』的使命始終不息——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維護國家國防和經濟及科技安全、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66年來,一重一直衝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最前沿,開發研制新產品400多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多項,創造『中國第一』成了習慣。

  『我們在歷史上立過功,但躺在功勞簿上是沒有希望的。』劉伯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曾遭遇『無力感』,『工人不怕乾活兒,但廠裡沒啥活兒乾,餐補連包方便面都買不起,大伙的心氣兒降到了冰點。』合同訂單持續萎縮、質量問題頻發、交貨屢屢延遲,中國一重一度陷入了『死循環』,2016年虧損57億元,是當年虧損額度最大、困難程度最高的央企之一。

  (下轉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不少乾部乾事「先說不行」,把條件看得比什麼都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種思想咋能行?』2016年下半年,善於國企改革攻堅的劉明忠臨危受命擔任集團董事長,新黨委班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變作風』,打好改革牌、創新牌和市場牌。

  圍繞體制機制改革、產品產業調整、管理方式變革、思想觀念轉變『四個滯後』和不認真、不較真、不負責、不擔當『四不作風』等主題,中國一重從班組到管理層累計開展180餘場次、近9000人次參與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查找出11個方面226個問題,全力找回『努力到無能為力、奮斗到感動自己』的『精氣神』。

  『過去維修萬噸水壓機三個缸體需要45天,最近一次只用了14天半,提前一個月就已經把每顆螺絲都細化到位。』中國一重設備能源管控中心維修鉗工劉越說,從『要我乾』到『我要乾』的行動自覺激活了內生動力,那股子奮斗勁兒又燃起來了。2018年,中國一重實現營業收入139.3億元。

  深化改革求『活』破冰『乾部能上下』

  『一重就是「重」,誰也「拱」不動』。改革前,中國一重機構臃腫,職工一萬一千多人,管理人員佔三分之一,輔助生產人員三分之一,一線人員不足三分之一。此外,還有一萬兩千多名大集體職工。

  解放思想撬動了改革破冰,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變思想就換人,改革碰硬關鍵在乾部能下。』中國一重黨委副書記張振戎說,堅持黨管人纔原則,緊抓三項制度改革,落實『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機制,形成了『乾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發展環境。

  『乾部由上到下「全體起立」公開競聘,雖沒選上但咱心裡能接受。』中國一重原財務部部長助理周金波介紹,集團采用外部評委5人、內部評委2人的市場化公開競聘模式,改革後,僅中層以上乾部就由320人減至192人,壓減40%。由於制度設計和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大伙兒服氣沒話說。

  競聘上崗也不是『鐵飯碗』。近幾年,中國一重調整領導乾部14人,其中產品質量持久不改善、經營管理不善虧損的兩個部門領導班子被解散,8名班子成員僅有2人重新競聘後上崗,以勞動合同解決身份、以崗位合同解決進出,打破了『乾部不犯錯誤就很難下得來』的桎梏。困擾多年的廠辦大集體改革,也在黑龍江省大力支持下完成職工安置工作,『三供一業』移交地方。

  『做夢也沒想到能從工人直接公開競聘成為生產副廠長。』劉伯鳴說,改革讓實乾的人『上得去』,差異化薪酬重點向營銷、高科技研發、苦險髒累差、高級管理、高技能五類人員傾斜,『打破「大鍋飯」和論資排輩,大伙鉚足了乾勁兒!』

  自主創新求『強』瞄准『絕活兒』

  國之重器、國之底氣、國之元氣。建廠以來,一重累計為國家電力、石化、冶金、礦山、汽車、船舶、航空航天、深潛和國防軍工等行業提供了500多萬噸的重大裝備、大型鑄鍛件和新材料,創造的『絕活兒』數不勝數。

  『廠子還沒建成就被「卡脖子」,只能靠自己練絕活兒。』90歲的唐義向記者回憶說,當年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供應設備和技術資料,有的機器僅靠一張照片『拼積木』,但一重硬是造出了我國第一臺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中國從此擁有獨立承擔大型成套設備設計制造的『中國底氣』。

  近年來,中國一重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活了骨子裡的自主創新基因,把企業的技術、裝備、制造及人纔優勢轉化為國家競爭力和全球產業話語權。走進一重廠區,仿佛進入了科幻世界,軋電廠車間的『刀客』桂玉松正給一個轉子打10多米深的孔。他說,這類轉子進口價格每支8000多萬元,公司攻克純淨性、均勻性、致密性等難題研制成功後,填補了我國精加工技術空白,進口價格降至2000多萬元。

  從『傻大黑粗』到『高特精尖』,中國一重探索著中國從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創新之路。在一重廠區一座老式小樓裡,『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能源重大裝備材料研發中心』兩塊牌匾格外顯眼,留學歸來的聶義宏已在此十年磨一劍,專注於世界最前沿的合金材料研發。

  『核心技術和產品是買不來的,缺什麼我們就造什麼。』聶義宏說,中國一重圍繞國家戰略重大需求和市場高端供給,打造全流程國家級創新平臺,不斷提昇創新能力,核心研發投入不設上限。盡管10年來合金項目仍在實驗沒有產出,但企業在資金鏈幾乎斷裂時仍確保投入累積超千萬元,保障了高效、寬松的創新氛圍。

  『項目成果轉化為新產品,累計三年毛利潤3%左右作為獎勵,獲國家獎項還可累積獎勵,最高超百萬元。』中國一重天津重型裝備工程研究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員郭義的團隊去年拿到30萬元獎勵,他說,中國一重瞄准『絕活兒』,在全員『雙創』上實施『強刺激』獎勵制度,設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等110個,近年來完成基層創新課題500多項,累計創效6億多元。同時,培養大工匠、首席技能大師、首席科學家等立體高端『人纔雁陣』,形成了獨特的產學研融合隊伍,一批重點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項。

  勇闖市場求『興』倒逼『高質量』

  市場意識不足曾是中國一重最大的『短板』。『從坐等用戶上門到勇闖市場,一把手得先帶頭當「叫花子」。』劉明忠說,領導班子帶頭扛任務,帶領全體營銷人員發揚『找飯吃、要飯吃』的『叫花子精神』和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山萬水、千方百計的『四千精神』,一個合同一個合同搶訂貨、追回款,實現訂貨回款連續兩年同比增長達50%。

  『交貨期一拖再拖,下游工序不著急?怎麼向老客戶交代?你們事先的技術准備呢?企業剛有好轉就忘了疼?』在記者曾列席的一次中國一重早晨調度會上,中國一重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關永昌對一個部門的生產問題嚴厲批評。2016年起,中國一重改革打破了沿用幾十年的『工廠制』管理模式,確立了北京營銷中心主持視頻早會的經營新機制,每天把市場信息、客戶需求反饋到生產系統中,第一時間解決產品質量和交貨期問題。

  闖市場倒逼著『親兄弟明算賬』。『我們曾付給下道工序車間10多萬元「學費」。』由於生產部件不合規返工,水壓鍛造廠二工部技術負責人王勇崗曾被扣罰獎勵績效,但他從心底裡認可這種較真改革舉措。中國一重熱處理分廠勞模王國峰也深有感觸:『過去只能用自己煉的鋼,現在打通了內外部市場和國際國內市場,可在外采購。』他說,各分廠模擬法人運行機制,以市場價格倒推目標成本,倒逼了煉鋼廠改革,噸煉鋼成本降低近2000元。

  在產品和服務開發方面,中國一重還創新開拓工藝、技術、裝備系統總集成和數字化車間打造等新市場,並瞄准冷鏈物流、新能源、農業機械、新材料等新產業發力。如今,中國一重是我國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最大的核島裝備供應商和領導者,世界煉油加氫反應器最大供貨商、冶金企業全流程設備供應商。

  『永葆愛國心、報國志、創造力,一重人「以一為重、永爭第一」的攻堅克難精神愈鍛愈韌、百煉成鋼。』劉明忠說,『重生』關鍵靠思想引領,中國一重改革創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持續深化闖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講話精神,公司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分解成10個方面、80條具體措施,明確了時間表、任務書,通過『十分鍾車間黨課』等黨建創新以學促乾,力爭推動企業昇級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