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6日訊(記者 霍梟涵)董長彥是佳木斯市樺南縣土龍山鎮金生村裡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早年外出打工,富裕後一直惦念家鄉的父老鄉親,於2012年返回家鄉,創辦了『長彥家庭農場』,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返鄉創業 借東風致富顯身手
2012年初,董長彥回到家鄉。樺南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堅定了他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決心。為了盡快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董長彥學政策、學技術、瞄市場,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當得知樺南縣委、縣政府確定以特色農業為主要經濟增長點時,董長彥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縣農委和就業局的指導幫助下,他決定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創建了『長彥家庭農場』。別人種玉米,他就改為種植粘玉米這個經濟效益好的項目。
創業之初,董長彥手頭資金緊張,在縣就業局的爭取下,樺南縣政府為他提供了50萬元創業扶持貸款和土地機動調整的幫助。2014年和2015年兩年時間,董長彥種植粘玉米獲利170多萬元。2016年在調結構、轉方式、促增收上,他更是先行一步,看准市場改種馬鈴薯和中草藥、大榛子,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心存遠志 幫貧困戶走上富裕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纔是真的富』。幾年來,董長彥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號召,在扶貧幫困中與貧困戶結成對子,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董長彥先後投資400多萬元建起了馬鈴薯淀粉、粉條生產線和馬鈴薯儲藏設施和大豆榨油、制酒生產車間,主動讓出30多個崗位吸引貧困農民就業。僅2018年就與26個貧困戶簽訂合作社種植馬鈴薯的協議,共種植馬鈴薯1200多畝,春種夏管秋收全程跟蹤服務,並賒給土豆籽種2.7萬元,共收購貧困戶種植的馬鈴薯280多萬斤,為他們增加收入700萬元。安排102名貧困農民到農場務工,其中長期工30多人,為他們創造收入300多萬元。他還自己拿出32萬元幫助106戶貧困農民發展農業生產。
董長彥和他的家庭農場正走在築夢前行的路上,一幅幸福生活畫面正在他和鄉親們的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