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8月7日訊 喔、喔、喔……雞鳴破曉,杜爾伯特迎來晨曦。
此刻,江灣鄉江灣村的包明禮,已開始起網收魚;克爾臺鄉太平莊村的王建軍,在工地上和起了水泥;敖林西伯鄉新興村孟慶哲,正揮著羊鞭驅趕羊群;一心鄉前進村的駐村乾部韓明祥,拉開了玉米加工廠的大門……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是乾出來的,首先靠的是廣大乾部群眾齊心乾。
在這片美麗的大草原上,就有一股堅韌的力量,滴水石穿,久久為功。
八年前,摘掉『國貧帽』,兩年前甩下『省貧帽』,一年前,全縣貧困人口全部退出。
脫貧攻堅,讓杜爾伯特人告別貧困。昇級版的『脫貧攻堅』,讓全面小康漸行漸近。
-將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延伸出『特色種植、規模養殖、企業分紅、就業務工』四條促民增收路徑,既『輸血』更『造血』
走進江灣鄉3000畝稻蟹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入眼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
『稻蟹、稻蟹,不光有稻,還有蟹。』駐村工作隊隊長單長明,指著被稻田『包圍』的一個水池告訴記者:『一部分蟹苗在這裡精養,還有一部分我們已經投到稻田裡。等到秋天,咱們就能水稻、螃蟹「雙豐收」啦。』
稻蟹,點燃了貧困群眾產業增收的希望。『今年,我們通過勞務僱傭、技術指導、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蟹稻綜合種養。不算其他的,全鄉10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能拿到1000多元分紅。』江灣鄉掛職副鄉長王越說。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貧困戶增收的希望就在一個個產業上。
多年來,杜爾伯特以工業立縣戰略統領全局,成功引進伊品、九陽、谷實、聖泉等產業大項目,『食品工業強縣』的牌子越擦越亮,縣域經濟在行穩致遠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大河有水小河滿』,高質量發展的縣域經濟為杜爾伯特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增添了『底氣』。
村有『家業』,縣有『家底』,脫貧就有『底氣』。
杜爾伯特敲定的『特色種植、規模養殖、企業分紅、就業務工』四條促民增收路徑,確保每一戶貧困群眾都參與到一個或多個扶貧產業中,實現『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
特色種植是杜爾伯特脫貧的『功臣』之一。投資633.5萬元,與安徽亳州陽光新科藥業合作的林下種植中草藥扶貧項目,共落實林地種植防風、桔梗等2.8萬畝,帶動2973戶戶均增收2000元,受益建檔立卡貧困戶佔比達到78.7%。
規模養殖方面,省公安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農商銀行、大慶煉化公司4家單位共投入幫扶資金280萬元,在7個村實施鐵牛入托扶貧項目,帶動30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22元;發放鵝雛、雞雛補貼169萬元,扶持1390戶參與養殖,戶均增收2400元。
記者在巴彥查乾鄉巴彥他拉村采訪時,就遇上一支『鵝隊』——2000多只大鵝排著數百米的長隊在村頭『放風』,很是壯觀。『鵝司令』王會永說:『我養的鵝不算多,也就算中等。』
『遠的不說,今年我們就安排專項資金4171.9萬元,實施了生豬養殖、和牛養殖、蔬菜種植等產業項目19個,預計新增收益250萬元,能夠帶動戶均增收689元。』杜爾伯特縣扶貧辦主任李雅娟說。
在杜爾伯特采訪,『分紅』是扶貧乾部和貧困戶口中的高頻詞。
敖林西伯鄉布木格村的李唯一就是受益者。『那個時候,感覺活著也沒啥希望了。』年過7旬的李老漢,沒有勞動能力,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邊,僅靠低保和微薄的贍養費生活。駐村工作隊『拉』了他一把,幫他加入了谷實集團富民生豬養殖合作社分紅項目,還有由幫扶單位集資組建的金順發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分紅項目。『誰成想,到老了還開上「工資」了。』李老漢說,這好事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針對無勞動能力或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杜爾伯特組織成立富民生豬養殖合作社,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272萬元建成4萬頭生豬養殖場,與谷實農牧集團合作發展生豬養殖,將全縣貧困戶納入其中,帶動戶均增收700多元。
就業務工,也是杜爾伯特幫貧困戶增收的一招。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連環湖鎮南崗村村民邰玉艷說:『我能脫貧,靠的就是嘎日迪。』
2018年7月,嘎日迪景區試營業後,省文化和旅游廳調研員、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許連弟來到邰玉艷家,動員她把院子裡的農產品拿到景區來賣。『沒想到,這些家家都有的東西,在景區成了搶手貨,我拎去的10多斤洗乾淨的黃瓜,很快就賣光了。』
走進邰玉艷家的院子,只見雞鴨鵝成群,奶牛悠然嚼著飼料,園子裡板藍根、黃瓜等長得綠油油。『100多只雞鴨鵝能賣9000多塊錢,雞蛋、鴨蛋、鵝蛋加上板藍根等,還能賣1萬……』她掰著手指頭一算,咋也能掙個2萬元。
李雅娟說,旅游景區景點和工業園區已吸納995名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戶均增收6700元。我們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勞動人口315人次,從事護林、護路、衛生保潔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今年以來,實現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2388人。
8月4日,哈師大駐一心鄉前進村乾部韓明祥給記者打來電話:『我們的鮮食玉米加工廠開工啦,歡迎你再來看看。』聽到這兒,記者腦補了一個畫面:一穗穗黃色、黑色和白色的玉米在生產線上,經過剝皮、分揀、清洗、消毒、包裝、蒸煮、冷藏一條龍作業後,裝箱待售。
前進村通過建設鮮食玉米項目,構建了『參與式』產業扶貧模式,讓貧困戶最大限度參與到種植、務工等生產過程中。『現在,村裡78%的貧困戶直接參與到了鮮食玉米產業當中,43戶簽訂了種植和務工協議。貧困戶在這裡掰一天玉米,就能掙一百多元錢。』說起這個哈師大駐村工作隊『跑』出來的項目,韓明祥的話匣子就收不住。
『我們就是要把鮮食玉米加工乾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哪怕今後我們回去了,也算給村裡留了一份「家業」。』韓明祥說。
-很多地方還在忙脫貧,杜爾伯特已經奔跑在減貧防返貧的路上
7月23日,在一片掌聲中,杜爾伯特縣社會扶貧助貧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已籌集總價值44.9萬元的款物,將用於『愛心超市』建設,產業幫扶及貧困戶、貧困學子的對接扶持。
幾天後,胡吉吐莫鎮賽罕他拉村一名貧困戶,就用愛心積分兌換到一袋聯盟成員、壽山公墓有限公司捐贈的海水稻大米。
社會扶貧助貧聯盟的成立,僅是杜爾伯特建立長效機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市委書記韓立華多次深入杜爾伯特調研走訪、問需於民,指出『杜爾伯特省級貧困縣如期摘帽,成績來之不易』,要求杜爾伯特『在新的起點上,要保持住奮發有為的乾勁,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我們既要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廣大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更要千方百計把發展搞上去,著力幫助大家增收致富、共同奔小康。』市長何忠華到杜爾伯特調研時指出。
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長效機制、接續推進減貧……脫貧攻堅,杜爾伯特始終『在路上』。
杜爾伯特縣委副書記宋玉紅,給記者拿出一份《中共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關於建立長效機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她說,我們解決好絕對貧困的問題後,還堅持探索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記者在這份4000多字的《意見》裡看到一句話:重點發展庭院經濟,落實獎補政策,提高庭院利用率,推動全民參與,把『小庭院』做成『大文章』。
庭院經濟能給貧困群眾帶來什麼?帶著這個問題,7月24日,記者來到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村民李正偉家。剛一進院,嘎嘎嘎的叫聲傳來,一群大鵝正在悠閑地『散步』。
『你這大鵝養得挺好,有多少只?』『鵝子我養了100只,每只政府給補貼一半的錢,這可是好事。除了鵝子,我還養了雞和羊。』李正偉說,今年他爭取把剩下的扶貧貸款都還上。
『縣裡鼓勵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搞養殖、搞種植,都有補貼。』同行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包慶年接過話茬,『老李家生活挺困難,老媽長年吃藥,他自己養著倆孩子。不過他挺認乾,借著黨的好政策搞養殖,還了不少飢荒,日子也寬裕了些。』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杜爾伯特已安排專項資金230.9萬元用於恢復生產獎補,引導了近2900戶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
『《意見》下發後,縣委通過周例會、月分析等形式加快推進,確保敲鍾問響、見到實效。』據李雅娟介紹,目前『五大機制』、34個具體工作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23個、正常推進9個。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如何把返貧致貧扼殺在『萌芽』?杜爾伯特有高招。
建立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把建檔立卡已脫貧但不穩定戶、收入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戶列為監測對象,監測范圍覆蓋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國家扶貧標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殘、因災等引發的剛性支出明顯超過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縮減的家庭。
『目前返貧監測幫扶軟件已經開發完成,按照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紅、黃、藍三色預警,已確定黃色、藍色監測對象46戶90人,通過設立縣鄉村防返貧監測幫扶三級網格,設立網格長、網格員、信息員等708人,織密和築牢防止返貧致貧保障網。』李雅娟說。
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杜爾伯特完善政策保障落實,明確了資金、教育、健康、硬件、兜底、風險等『六大保障』。
設立縣級接續推進減貧工作保障金500萬元,鄉級接續推進減貧工作保障金69萬元,為縣鄉兩級接續減貧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橕;義務教育階段非寄宿學生生活補助按寄宿生標准100%發放;建立幫扶責任人、村會計、村書記、民政助理、鄉(鎮)長『五級簽字』臨時救助機制;安排預算風險救助金10萬元,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合作開發精准防貧保險……李雅娟說:『我們還實現了貧困戶農業保險全覆蓋,四類人群房屋改造全部完成,兜牢了基礎保障。』
還有那些『摘帽不摘責任』的駐村乾部們,作為脫貧路上的『引路人』,他們拋家捨業、不辭辛苦,為廣大貧困群眾照亮了前路。
組建省市縣定點駐村工作隊79支,237名駐村隊員長期駐守、真幫實扶。這些乾部撒網式入戶,敲開千家萬戶門,江灣村的蟹稻養殖、東吐莫村的鄉村旅游、後心村的『六小產業』、萬丈村和幸福村的和牛養殖……他們『跑』出了真實情況和寶貴經驗,『跑』出了深情厚誼和群眾贊譽,『跑』出了脫貧摘帽和奔向小康。
每個周五,是杜爾伯特的『全縣扶貧日』。脫貧攻堅這些年,9名市領導、29名縣領導、136家幫扶單位、1682名幫扶乾部與貧困群眾實現無縫對接,1200餘名鄉鎮村乾部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31家民營企業、8個社會組織、124名愛心人士積極發揮作用。『僅2019年,各級幫扶單位、幫扶乾部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023.94萬元,幫助解決就醫就學、農業生產、低保救助等實際困難5000餘件,群眾認可度達99%。』李雅娟說。
盡管『摘帽』近兩年,但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從縣鄉村乾部到駐村工作隊,仍是措施不減、力度不減、乾勁不減。一位駐村乾部的話『驗證』了記者的感受:『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標,讓所有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纔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一張張保障網,托起生活水平的提昇,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20年啦,我終於能扔掉那根「大拐棍」,就快不用遭罪了。』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村民劉香梅指著一根又黑又粗的木棒說。
在包慶年的聯系幫助下,一個多月前,劉大娘剛剛免費做了右腿股骨頭手術。記者進屋時,她正推著術後學步車一步一步慢慢走著。『做手術啥錢都沒花,就掏個路費和護理費,駐村乾部幫大忙了!等右腿恢復差不多,我再去做左腿,以後就能正常走道兒啦。』
疾病,是導致貧困的一大原因。在杜爾伯特,有不少與劉香梅同『病』相憐的人。
一心鄉前進村村民楊雙,老伴患有嚴重心衰和肺心病,經常住院,老兩口只好將耕地流轉出去,日子越過越窮。被確定為貧困戶後,政府給楊雙家翻建了老土房、接通了自來水,尤其是將慢性病報銷比例提高了10個百分點,老兩口一嘮這些事樂得嘴都合不攏。
強『造血』,也防『失血』。杜爾伯特突出『兩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三率一度』等目標任務,堅持一項政策一項政策地落、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一件事一件事地乾、一戶一戶地扶,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換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看病咋辦?杜爾伯特出臺《健康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推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一免五減』等政策,住院報銷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門診報銷比例提高到80%,門診慢性病種由36種擴大到54種,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100%。
孩子上學咋辦?建立全過程、一整套教育扶貧資助補助政策,發放國家助學、金秋助學等資金332.1萬元,實現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全縣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學生。今年以來,共發放各類教育補助4400人次797.74萬元。
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件事:由於疫情,學生上課由『線下』改成了『線上』。這可急壞了連環湖中心學校四年級一班的宋雙鳳,因為她家沒有電腦,也沒有智能手機。『後來,老師給我和我哥一人送來一個平板電腦,上課一點問題沒有啦!』
原來,杜爾伯特通過調查摸底,排查出50個貧困家庭無法『線上』上課,就迅速購買50臺平板電腦,同時協調聯通公司免費開辦50張卡,提供免費流量,在『線上』開課前送到了學生手中。
除此以外,還有農村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實現了『兩線合一』……
一張張保障網,托起了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
還有那影響出行的『路』。2014年以來,杜爾伯特整合資金4.8億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25個,硬化巷道190公裡,修建農田路107.7公裡。
『出門不怕雨天、腳底不怕沾泥,想上哪兒去踩腳油門就到啦。』記者在東吐莫村采訪,正趕上村裡修建水泥路面巷道,幫工的村民乾得格外起勁兒。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杜爾伯特縣從群眾最直接、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入手,修橋鋪路、接水建房,讓更多貧困群眾『摸』到了更美好的生活。
『我家過去那土房,冬天透風、夏天漏雨,住著甭提多糟心了。』一心鄉前進村村民陳忠義的家原本在公路旁邊,土屋土牆、泥磚泥瓦,刮陣大風都害怕房子倒了。時過境遷,陳家早已在泥草房改造政策的幫助下遷進新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房子。
自精准扶貧『回頭看』以來,杜爾伯特投入補貼資金6177萬元,將全縣1961戶貧困戶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成;投入資金6051.6萬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223處,解決12.9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104戶。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洗手池、衝水馬桶、熱水器……一個乾淨整潔、設施齊備的洗衛一體洗手間呈現在眼前,這是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村民吳文祥的家。『我們農村的廁所和城裡沒啥區別了,這生活多美好!』吳文祥對『廁所革命』贊不絕口。記者一打聽,東吐莫村不但有垃圾處理站,還有兩個生活污水處理廠,200多戶農民家裡都通上了天然氣。
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社保醫保兜底……一系列精准扶貧政策,讓上學、就醫、參保等都從過去的『難』變成了『易』,從不完善逐步走向了完善。
路的變化、水的變化、房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都潛移默化間讓精神面貌發生著變化。
杜爾伯特鎮萬丈村村民張玉芳,曾是村裡有名的『酒鬼』,一天不喝上三四頓心裡就不舒坦,『哪天醉死哪天算。』這話總掛在他嘴上。看著鄉裡鄉親的日子越過越好,在大家的勸說和幫扶下,張玉芳終於開竅了,他砸碎了酒缸子,成功戒酒,整個人都變了樣兒,打零工、養雞鵝,現在家裡被他收拾得甭提多利索了。
前兩天,一心鄉民主村的高喜順,把在村裡撿到的可回收垃圾送到『愛心超市』,刷了積分,領到了想要的獎品。『通過勞動,領到了獎品,感覺挺光榮。』高喜順說。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杜爾伯特雖然不是第一個建『愛心超市』的,卻是建得最全的。79個行政村建成79個『愛心超市』,發放獎勵資金56萬元,累計開展積分兌換4890多人次,開展各類評比表彰活動281次,兌換物品總價值40.6萬元,惠及貧困戶、邊緣戶、普通村民共1800多戶3100多人次。
記者在各村采訪,幾乎都能在村廣場上看到『光榮榜』,上面掛著『星級文明戶』『最美脫貧戶』……杜爾伯特選樹先進典型,強化激勵機制,評選出『十星級文明戶』1068戶,『最美第一書記』『最美駐村乾部』『最美扶貧鄉村乾部』『最美幫扶人』『最美脫貧戶』等五類脫貧攻堅典型112人……文明鄉風換來了文明新風。
這種昇級版的『脫貧攻堅』,在美麗的杜爾伯特依然繼續著……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是啊!在杜爾伯特采訪,有好多張奮斗的笑臉讓人難忘。
一心鄉前進村村民楊雙,曾經為給患病妻子治療,四處舉債,家裡窮得叮當響。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60多歲的老爺子有了新奔頭,發展庭院經濟、參加扶貧公益服務崗位、到玉米加工廠打工……靠勤勞的雙手擺脫了貧困。
江灣鄉江灣村的包明禮夫妻倆,過著『朝一晚九』的生活,凌晨一點多出門打魚,夜晚九點飼喂雞雛後纔入睡,連9歲的兒子都說:『我爸媽挺不容易的。』這麼乾為了啥?老包說:『吃點兒辛苦不算啥,黨的扶貧政策這麼好,我們再不好好乾,多丟人啊!』
在胡吉吐莫鎮東吐莫村,村民李正偉每天清晨4點起床放羊,『今年爭取把剩下的扶貧貸款都還上』,是他的奮斗目標。同村的劉香梅大娘想的是,『等左腿股骨頭手術做完,能正常走道兒,今後一定把日子操持好』……
好日子不是等出來的。扶貧政策再好、幫扶乾部再好,貧困群眾如果沒有為夢想而奮斗的決心和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比起過去的窮日子、苦日子,住上大瓦房、喝上自來水、免費做手術、家門口打工……所有一切美好的變化,那一張張幸福喜悅的笑臉,都是靠奮斗得來的。
努力奮斗,讓日子越過越好,不正是我們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