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肇州鎮:脫貧畫面入眼來
2020-08-12 09:17:00 來源:東北網-大慶日報  作者:鄒磊 吳金華 王治軍 李楠 劉為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肇州鎮萬寶村扶貧大棚裡正『孕育』著村民們的幸福生活。

  東北網8月12日訊 7月29日早上5點多,肇州鎮趙家圍子村脫貧戶孫廣成的小賣部准時開門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老孫嘴裡哼著歌,雙手麻利地整理貨架。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小賣部不大兒,但吃喝穿用啥都有,村裡誰家缺啥少啥都上這兒來拿。每年僅此一項,老孫就能收入近萬元。

  『多虧了駐村工作隊幫著辦證、裝修、進貨,開了這個店,我能過上好日子,得給他們記「一大功」。』老孫說,脫貧後乾啥都有勁兒,以後加油乾,多賣貨、多掙錢。

  蹲點肇州鎮的日子裡,記者走村進屯,看到的是忙碌的扶貧乾部、蓬勃發展的扶貧產業、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滿面笑容的脫貧戶……

  從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中,記者看到了脫貧攻堅的艱難辛苦,更體會到攻城拔寨的萬丈豪情。

  畫面一:找『窮根』,扶貧乾部一頭紮進村,入農戶、摸實情

  要治病找病因,要脫貧找『窮根』。為摸清貧困戶的『家底』,駐村工作隊、扶貧乾部紮進村裡,一起入農戶、摸實情,梳理扶貧臺賬:有享受產業扶貧政策的,有享受大病救助的,還有靠政策兜底的……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脫貧路徑清晰起來。

  萬寶村村民劉紅星十年前就患上了糖尿病,天天打針吃藥,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12月份,厄運再次襲來,劉紅星小腿爛出了食指粗細的一個洞,不得不截肢,家裡的勞動力又少了一個。2017年,劉紅星的父親得了腦出血,臥床不起。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劉紅星沒了『心氣兒』。『那時候別說生活了,活著都費勁,整天愁都愁不過來,別人說我成天沒有個笑模樣。』

  同樣愁不過來的還有張洪強。2015年,張洪強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徹底失去了勞動能力,他的愛人精神上也有些問題。『我啥活兒也乾不了,老伴兒動不動就犯病兒,不敢讓她出門。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張洪強說,2016年,兒子也跟他得了一個病,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也沒了,生活徹底陷入了貧困。困苦的生活和看不到希望的未來,壓得身材瘦小的他早早駝了背。

  『精准扶貧,首先要對貧困戶家的情況「門兒清」,我們的工作人員對貧困戶家裡有幾男幾女、幾只雞幾只鴨,都是張嘴就來,連貧困戶近期剃沒剃頭都知道。』肇州縣扶貧辦主任孫剛告訴記者,『窮根』總與『病根』相連,因病致貧,家裡失去『造血功能』,是肇州鎮貧困人口致貧的主要原因。

  記者了解到一組數據,全鎮72戶貧困戶中,因病無勞動能力的有93人,殘疾人16人。這也印證了孫剛的說法。

  『病』因找到了,治『病』更有譜。駐村工作隊和扶貧乾部為貧困戶定制了脫貧『線路圖』: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村裡幫著申請貸款,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紅;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入鎮裡企業的『扶貧車間』打工賺錢。

  畫面二:攻『山頭』,西藍花『遍地開花』,養殖場『牛』氣衝天

  按照省、市、縣要求部署,肇州鎮抽調精兵強將,向全鎮黨員乾部發出總攻號令:『把貧困的「山頭」攻下來,把貧困的「帽子」摘下去!』

  為拔『窮根』,生面孔的『親戚』來了——

  這些『親戚』中有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來為貧困戶解困境、想出路;有鄉黨委、鄉政府的主要領導,來為他們送政策、送關懷;全縣各級黨員乾部、社會的愛心人士,來為他們送米面、送糧油……

  為拔『窮根』,駐村工作隊來了——

  萬寶村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共同謀劃,請專家,搞調研,成功試種了西藍花,並成立專業合作社,特色種植產業『遍地開花』。2018年,全村13戶貧困戶以帶資入社、帶地入社的方式進入合作社,當年,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6460元,第二年實現戶均增收4800元。

  為拔『窮根』,種植大戶來了——

  自精准扶貧以來,萬寶村結合本村地域及特色基礎農業的優勢,緊密依托『棚室、果蔬』項目這個支柱產業,因勢利導,加強投入。在種植大戶許洪東的帶領下,全村發展棚室及網紋瓜等特色種植產業,今年7月份,網紋瓜已經收割完畢,並賣上了高價。第二茬作物也已經栽種完畢,貧困戶又能穩穩地拿到分紅錢了。

  為拔『窮根』,養殖大戶來了——

  壯大村的王宇是遠近聞名的『能人』,他的養殖場內『牛』氣衝天。近千頭的肉牛膘肥體壯。從2018年開始,村裡幫著9戶貧困戶申請了扶貧貸款,每戶5萬元,注入到王宇的合作社中,三年來,貧困戶每年都能拿到3000元分紅。王宇今年又與皜月公司展開合作,建設年出欄肉牛1萬頭高標准養殖園區。預計年收入8300萬元,年利潤1300萬元以上,今後將繼續為全鎮的貧困戶分紅。

  為拔『窮根』,實力企業也來了——

  大慶老街基農副產業有限公司設立了6個『扶貧車間』。根據貧困戶不同的身體情況,將他們安排到不同的車間。身體好一點的,安排到釀酒、炒制等車間;體力不好或者行動不便的,安排到工作強度小的包裝車間。

  『這幾年,我們先後新建了兩條糯玉米加工生產線,一條葵花籽加工生產線,同時擴大白酒車間生產規模。從附近村屯貧困戶中招收了多名貧困戶,貧困戶人均月收入都能達到3000元左右。』老街基農副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秀春說。

  除此之外,『老街基』還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2019年,與55戶貧困戶簽訂紅高粱、糯玉米、葵花等作物訂單1500畝,幫助貧困戶又增加一項收入。

  絢麗綻放的『野百合』映照著孩子們的笑臉。

  畫面三:新景象,兜鼓了、路平了、房修了,脫貧戶的笑容多了

  從肇州鎮裡往城郊走一裡來地,就到了萬寶村。沿著平整乾淨的水泥路進村,滿眼盡是鮮花綠樹。這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也正是劉紅星的生活寫照。

  時間回到2017年,扶貧乾部在了解到劉紅星家的情況後,第一時間把他的愛人安排到附近工廠打工,並幫著他申請扶貧貸款,帶資入社,年底分紅。『單合作社分紅這一塊,我一年的收入就將近50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生活寬裕多了,還能供孩子上大學。』劉紅星說,等孩子大學畢業,家裡生活一定能更好。

  和劉紅星一樣的還有壯大村的貧困戶張淑麗,也是靠著合作社的分紅挺過了最艱難的日子。『我愛人去年9月份剛剛刑滿釋放,我還有嚴重的類風濕,啥活兒也乾不了,公公起不來炕,還有兩個上初三的孩子要供。這幾年家裡的生活全指望著合作社的分紅。』張淑麗說,現在丈夫上街出攤,多時每天能賺個百十來元,有時也去村裡的公益崗打工。日子跟以前一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啥時候也不能忘了黨和政府的這份恩情。

  記者了解到,脫貧攻堅行動給貧困戶帶來的不僅是家庭收入的增加。2018、2019年,肇州鎮對53戶貧困戶所住的危房進行了改造,對不能建房的8戶貧困戶給予租房補貼,確保了所有貧困戶的住房安全;積極落實貧困人口新農合政策,為每個村衛生所配備3名職業醫護人員,對貧困戶提供醫療服務;利用上級資金,為12個屯打配自來水井,對所有村原有的老化自來水管線進行改造,確保了農戶飲用水安全;完成道路硬化43公裡,修砌排水溝14.5公裡,寬帶、有線電視、自來水普及率都達100%。

  所有的變化,貧困戶們看在眼裡、樂在眉梢、美在心頭,日子越過越甜。

  7月30日8點多,記者來到肇州『老街基』所屬的興基酒業公司釀造車間時,貧困戶鄒青河正在打掃衛生。車間內有些悶熱,盡管他滿臉是汗,但手上的動作一刻不閑。

  鄒青河今年65歲,患有類風濕,不能乾重活,是肇州鎮新城村後八萬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幫他脫貧,村乾部積極與『老街基』溝通協調,兩年前安排他當上酒廠保管員。

  鄒青河說:『從6月份開始,我的月工資已經漲到了3600元。我老伴兒身體不好,單位離家也就一百多米,就近工作心裡更踏實。如果去別的地方,我這歲數很難找到這麼好的「待遇」了。』

  興基酒業公司經理王超說:『老鄒特別珍惜這份工作,工作起來非常認真,經常主動乾些分外的力所能及的活兒。考慮到他的家庭條件和工作態度,我們也在不斷提高他的工資待遇。』

  采訪結束時,送記者往外走的鄒青河邊走邊說:『我能脫貧,黨和政府的幫扶是我最硬的靠山和最足的底氣。現在吃穿不愁,看病、住房無懮,這不就是我們要的好日子嘛!』

  陽光照在鄒青河黝黑的臉上,純真的笑容和真誠的眼神讓人動容。

  記者手記

  讓張張笑臉更加燦爛

  每次采訪結束,從受訪貧困戶家中離開時,他們都會一直送到大門口,臉上帶著燦爛無比的笑容,跟我們揮手作別。

  劉紅星笑著。他開心的是,生活有了穩定來源,不用再為兒子的大學學費發愁,目前正在杭州實習的兒子是全家的希望。

  張洪強笑著。他開心的是,房子在村裡的幫助下翻修一新,有了些閑錢的他買了一輛電動車,出行方便了不少,還能拉腳賺些零花錢,日子越過越富足。

  鄒青河笑著。他開心的是,就近在『扶貧車間』打工,賺錢顧家兩不誤。

  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精准施策,不捨寸功,不斷發展產業,提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給廣大貧困群眾帶來的獲得感。

  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廣大黨員乾部,踐行為民初心使命,走村入戶,噓寒問暖,志智雙扶,助民脫困,給廣大貧困群眾帶來的滿足感。

  一張張笑臉的背後,是這些走出貧困的人們心裡濃濃的幸福感。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脫貧解困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相信每個貧困群眾都能收獲穩穩的幸福,張張笑臉都會更加燦爛。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