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8日訊(記者 許諾 王亮 陳顯春 劉星馳) 『日軍解剖了楊靖宇的遺體,他們驚奇地發現,楊靖宇的胃裡竟然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還未消化掉的草根、樹皮和棉絮。殘暴的侵略者也為之折服……』
日前,白山黑水尋『紅』記東北三省網絡媒體大型主題聯合采訪團來到位於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的楊靖宇殉國地。楊靖宇將軍紀念館講解員王孟瑤,滿懷深情地為采訪團成員講述著一個個感染人、教育人的紅色故事。

王孟瑤的講解讓引起了采訪團成員的共鳴,她飽含溫度的聲音背後,是講述家鄉紅色故事的榮譽與驕傲,是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與擔當。
靖宇原名蒙江,1946年2月14日,為紀念在此殉國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正式更名靖宇縣。

王孟瑤是土生土長的靖宇人,從小就聽著父輩和老師講述楊靖宇將軍的感人故事。
2015年,王孟瑤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擔任講解員。

怎樣把將軍事跡講得深入人心,讓觀眾不枯燥乏味?怎樣能把紅色故事講出時代內涵,引起大家的共鳴?
為了能讓參觀者深入了解楊靖宇將軍和東北抗聯的事跡,王孟瑤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講中學,在學中講,用情、用心講述著。她在講解中娓娓道來,變背誦為交流,變灌輸為互動,力求將崢嶸歷史場景真實再現。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佔地面積144萬平方米,由紀念塔、楊靖宇將軍塑像、紀念碑、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等建築物組成。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現館藏文物819套,陳列文物資料2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1件,二級文件9件,三級文物27件,張貼文字、圖片等珍貴資料350餘幅。
王孟瑤說,每次一圈講解下來,快則一小時,慢則小半天。紀念館每年接待人數超過30萬人次,節假日旅游高峰期,最多一天講解七八場。頂著炎炎烈日為游客解說,五十五度陡峭的石階每天要走上幾個來回,汗水浸濕了衣服,皮膚曬黑了,身上也起了痱子。
五年,累計千餘場的講解,把紅色故事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王孟瑤已成為楊靖宇等抗聯英雄的精彩講述者、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播者。
緬懷,她的眼裡常含淚水。在為采訪團講解的過程中,王孟瑤不時眼眶濕潤,她把自己當做星火,用語言的力量點燃了采訪團成員的內心。
『越是鐵骨,越是柔腸。有時在閱讀抗聯英雄們的史料時,淚水順著臉頰肆意流淌,擦乾眼淚後,內心充滿知足和感恩,更充滿繼續奮斗的豪情。』王孟瑤說,只有自己心中對抗聯精神、抗聯歷史的了解,以及有熾熱的情感追求,纔能把紅色故事講述好,把紅色精神傳承好。
王孟瑤坦言,隨著一次次講解,她對那段烽火歲月和革命歷史的感情日益加深,覺得越來越離不開講解員的崗位,傳播東北抗聯精神,讓她更加知道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她將用心、用情講述、傳播好這段光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