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向所有白衣天使致敬 三位醫生感謝你們用生命守護生命
2020-08-19 09:38:2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蔣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19日訊 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17日,記者走近了一個光榮的集體,用傾聽和講述的方式,與他們一起度過今年這個特殊的醫師節。

  年初,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他們是我省首批,也是全國最早的一批援鄂醫療隊。這個集體創下了我省連續戰斗時間最長、治療患者最多的記錄,被譽為受援醫院的『最強外援』。

  勇敢而美麗的逆行,在方艙,在ICU留下的衝鋒剪影,在平凡之中彰顯偉大,把擔當寫在戰『疫』一線。他們詮釋了家國情懷,詮釋了令人肅然起敬的職業。

  我被母愛打動

  患有新冠肺炎的孕產婦,怕影響孩子健康選擇不吃藥;患有精神分裂的兒子疑似新冠,母親堅持照料。時間回到2月17日。經過風雪的武漢天氣轉暖。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哈醫大一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病房副主任於世寰同往常一樣,八點鍾就來到了受援武漢協和西院4樓病區。

  這裡有一個和其他病區不同的名稱,叫作孕產婦新冠肺炎重癥和危重癥定點科室。三分之二患者是孕產婦,有了發燒、咳嗽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幾乎都選擇不吃藥,怕影響孩子健康。二十多天的時間裡,一共接收30位孕產婦患者,怎麼辦?

  『一張床就是兩條命,責任大於天啊。』於世寰和他的團隊迅速摸索出了一套特殊治療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快評估、慎用藥、個性化、早乾預』。於世寰說,其實治療過程就是和時間賽跑,孕婦早一天把孩子產下,就會對母親和孩子的健康增加一些有利條件。

  『從醫以來第一次遇到要和這麼多孕婦患者打交道,而且還是在武漢。』回想起這段守護『兩條命』的特殊經歷,於世寰感嘆自己在治愈患者的同時也在被平凡的母愛打動。

  現如今,於世寰早已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上。在這裡,雖然減少了與孕產婦患者直接打交道的機會,但是他在主持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時,一對成年母子仍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患者20多歲,患有精神分裂癥。出現了發熱癥狀,疑似新冠肺炎,在發熱門診的隔離病房進行單間隔離。考慮到他有精神方面疾病,發作起來狂躁、有攻擊行為,他的母親堅持要求進入隔離病房進行陪護。

  按照有關規定,隔離病房都是單人單間的,醫院絕不可能允許普通人與疑似新冠患者近距離接觸。但是他這個情況實在太特殊了,只有他的母親知道在他發作的時候如何讓他的情緒平復下來。所以經過慎重考慮,並且在對他的母親完成相關檢查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了防護之後,醫院破例讓她進入隔離病房進行陪護。為加強護理,醫院還派精神科護士也進去了,以免發生意外。在這期間,男孩的母親堅持照料,毫無怨言。後來經過一個星期的隔離觀察和治療,男孩排除了新冠肺炎。經過多學科會診,精神方面疾病也有所緩解,順利出院。『母愛太偉大了!我再一次被震撼了!』於世寰說。

  母愛是偉大的,醫者對患者的愛又何嘗不是呢?

  話療的神奇力量

  『李老師,向您及家人致以節日的問候!』『李老師,早上好!祝您周末愉快!』『李老師,天氣酷熱,保重身體!』微信上,武漢有三位患者一直與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保持著密切聯系。他們是姐弟關系,大姐81歲,最小的弟弟也已經60多歲了。口中的『李老師』,是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哈醫大二院臨時黨支部書記、哈醫大二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副主任李家寧。在微信裡,他始終不忘對三姐弟『雲囑咐』,『你們在家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運動,多吃蔬菜水果,每天保證蛋白質,增強免疫力,如果有什麼需要諮詢的,微信聯系我們。』

  武漢三姐弟與醫療隊,特別是和李家寧組全體醫護人員之間的醫患情緣是從1月29日開始的。當時,醫療組剛剛進入醫院開始收治患者,三姐弟是同期進來的。由於床位不夠,三人中只能有兩人住進病房。因病情較重已被安排住院的弟弟毅然把床位讓給了姐姐。這件事讓李家寧和醫護人員心裡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就協調受援醫院,幫著跑完了所有醫院流程,把弟弟也收進了醫院。三姐弟在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一看到醫療隊,就會努力起身致謝。隨著三姐弟狀況一天天好轉,醫療隊員們感到特別欣慰。李家寧說,除了治療比較合理、及時外,每天醫護人員給三姐弟的『話療』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由於我們醫護人員的情感付出,幾天下來,三人基本不再焦慮,而之後就每天有說有笑了。』

  如今,三姐弟經過復查早已確認康復。李家寧也已經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上。每逢佳節或者到了周末,李家寧的手機裡總會收到來自武漢『三姐弟』的問候。這段跨越兩千多公裡的『親密』互動也早已讓他們成為了彼此日思夜想的『親人』。

  『特魯多醫生的那句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其實正是醫學的本質特征之一。』李家寧說。

  結束援鄂工作後,李家寧回到醫院迅速投入到工作當中。並受醫院委派,帶隊組建急診內科四病房。

  前不久,李家寧在這裡遇到了一位溺水的19歲男孩。當時男孩的肺部已經浸入污水,一旦造成彌漫性肺炎,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排痰、灌洗、消炎,糾正呼吸衰竭、糾正休克、糾正感染,經過李家寧所在團隊全體醫護人員十幾天的精心救治,男孩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家屬也終於放下心來。『在脫離危險之前,他的爸爸媽媽一直都特別自責,一遍一遍地問我們「孩子咋樣了」。所以治療要及時,「話療」也很重要。這不僅僅是針對患者本人,也包含對患者家屬的耐心安慰。

  願當患者最後生命屏障

  面對掙紮在死亡線上的重患,『一患一方案』是ICU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必須秉承的原則。

  『ICU醫生價值最好的體現,就是能夠把重患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有著二十年ICU工作經驗的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哈醫大二院重癥醫學科二病房主任王洪亮,對自己的工作性質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在這裡的患者眼裡,我們就是他們最後的生命屏障。』

  逆行而來、敢於亮劍。這份底氣既來源於王洪亮多年的積累,也來源於他汶川、甲流等重大醫療救援的積淀。一名50歲患者,曾做過心髒移植手術,住院時病情已經持續惡化,出現生命體征不穩定的危急情況。王洪亮立刻帶領治療團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一面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避免進行性加重,同時監測患者心髒及免疫功能,減少抗排藥物對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整個治療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患者的發熱、胸悶及氣促癥狀終於得到顯著控制,病情好轉並逐漸恢復,反復復查核酸顯示陰性,最終順利出院。

  他給團隊定下了『高質量救治』的目標。這其中包括盡量在保證患者生命的前提下,讓患者成功救治不留任何後遺癥。『這就要求我們團隊在給重癥患者用藥的時候,不能太「猛」,而這最考驗技術。』

  『我們日常接觸的患者大部分都是掙紮在死亡線上的重患,所以基本上情況都很危急。不但要挽救患者生命,更要精准施治。』王洪亮介紹,這位患者41歲,本身患有尿毒癥、高血壓,之前做過腎移植手術,出現過腦出血。前不久,再次出現腦出血,來院時呼吸窘迫、不能自主咳痰,已經達到淺到中度昏迷,情況危急。『在腦出血急性期,維持住患者的呼吸和循環可以為後期康復創造良好條件。所以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解決患者的呼吸問題,通俗點說,就是要讓他先能喘上來氣。那麼比較快速有效的常規辦法就是插管上呼吸機。但是這就需要使用更多的鎮痛鎮靜藥物來緩解插管帶來的不適,患者本身做過腎移植手術,他的腎髒能否經受住藥物造成的負擔,以及後期需要經歷的脫機的過程他能否扛得住,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最終,王洪亮所在團隊的當班醫生李明判斷患者自主呼吸的驅動力正常,只是排痰不暢出現氣道梗阻,決定當晚立即為患者行氣管切開術,解決治療的關鍵問題。隨後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腎髒情況,給予恰當的藥物及最合適的劑量,在治療原發病同時盡可能保障移植腎的功能,形成對這個患者最佳的處置方案。『一患一方案』是ICU醫生在治療過程中必須秉承的原則。最終患者病情穩定,順利轉出ICU。

  最美祝福送給您

  救死扶傷甘於奉獻,濟世為民大愛無疆,向白衣天使致敬!為逆行者點贊!

  ——哈爾濱市民劉先生

  願你永懷一顆仁心,不負救死扶傷的使命,平安地行走在人生的旅行道路途上。

  ——哈爾濱市民單女士

  一身白衣,悄然無語,卻將愛傳遞;一臉笑容,蓄滿溫柔,讓人如沐春風;一雙巧手,牽系健康,換得人平安。給天使點贊!

  ——綏化市民朱先生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