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紀祥勇 張菲 記者 周秘)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當《烏蘇裡船歌》的優美旋律牽著照進祖國的第一縷陽光走進這個村莊的時候,不僅照亮了赫哲族人走向幸福的小康路,也照亮了他們永遠跟黨走的心。三年來,黑龍江省市場監管局駐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工作隊堅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傾情幫扶脫貧群眾奮力奔向美好新生活。
為了下好扶貧『先手棋』,他們把啟『民志』放上心上,用真情換真情。
每天,當啟明星漸漸隱去,駐村工作隊員便逐戶走訪,拉家常、交真心,引導村民摒棄『等、靠、要』思想,堅持用反面典型痛擊邪氣,化解個別村民的負面消極情緒,喚醒村民的自強意識、政策意識、市場意識和誠信意識。
走訪中,村民總是問:『這政策靠譜嗎?』『這麼乾能行嗎』……於是,駐村工作隊發揮村廣播大喇叭、微信群等載體優勢,深入解讀脫貧攻堅政策、展示脫貧攻堅成果、宣傳表彰先進典型,通過多種方式的宣傳,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進而轉變觀念,堅定信心。
村民慢慢富起來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駐村工作隊抓住重點人群,組織開展民族風情舞蹈等培訓;圍繞關鍵時間節點,發放帶有扶貧政策的新年掛歷、對聯等節日禮品,組織主題黨日、老兵座談、昇國旗等主題活動。同時,制定村規民約,組建村志願者隊伍,持續組織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推選模范典型,以此傳遞正能量,引領新風尚。
為了催生發展『新動力』,他們把扶『民智』抓在手上,找『病因』挖『潛能』。
村民鄧忠新和王志祥屬於貧困邊緣戶,駐村工作隊在了解到他倆有做豆腐和理發的手藝後,便鼓勵他們發揮特長致富,並捐助資金購置了相關設備。現如今豆腐坊和理發店的月均純收入分別為800餘元與400餘元。村民王立平有制作魚醬等產品的特長,就鼓勵他開辦魚產品加工小作坊,並幫其諮詢政策、注冊商標、申請貸款……
『因學致貧』『因病致貧』是精准扶貧的頑疾。為此,駐村工作隊組織省市場監管局乾部職工捐款4.3萬元,持續為5名困難家庭學生發放獎學金;選拔7名學生參加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夏令營活動;組織5名村民免費參加佳木斯市技師學院的鍋爐作業技能培訓。同時,深入宣講社保政策,讓國家政策紅利普惠到全體村民。村民高洪海患有腦梗後遺癥、孩子又上大學,導致因學因病致貧,駐村工作隊協調社會人士資助3萬元。如今,高洪海的女兒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後,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全家從此走進了新生活。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特別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民的『致富經』更難念。對於村民的『煩心事』,駐村工作隊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們協調藥廠捐贈價值5萬餘元常用藥品,由鎮醫院看病開處方,免費發放給村民。動員企業、檢測機構等捐贈價值40餘萬元的物品充實村愛心超市,作為孝敬老人等方面的物質獎勵,切實讓村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為啟動脫貧『新引擎』,他們把『責任』扛在肩上,聚『民力』把『富脈』。
為讓魚皮畫等特色產品走出鄉村,駐村工作隊促成村委會與撫遠市原生食品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村裡可無償使用『烏蘇鎮』商標10年;組織參加了哈洽會、綠博會、年貨大集、產銷對接會等;將魚產品納入『小康龍江』電商平臺,注冊開通了網店,利用省電臺廣播直播為產品代言,贏得廣泛贊譽。同時,積極引導村裡的『網紅』能人進行直播銷售。鼓勵村民在經濟發展鏈條中找准自身定位,興辦民宿、魚館等產業。村民的腰包鼓了,乾勁也就更足了。
抓吉赫哲族村地處祖國最東端,具有打造特色旅游的先天優勢。駐村工作隊瞄准這個主攻方向,發揮市場監管職能優勢,爭取中央財政投資171萬元,建成村便民綜合服務站(游客服務中心);籌集資金50萬元,完善站內設施功能,打造對外旅游良好形象。引進東極郵局入駐站內,拓展『東極點』旅游服務。爭取國家計量院投資50餘萬元,建成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撫遠東極連續跟蹤站,打造科普旅游新亮點。協調企業投資15萬元,在村口建成『擎天柱』戶外廣告牌,推介赫哲民俗文化旅游和脫貧攻堅成效。翻新了村口『東極村』標志石。籌集資金1.6萬元在全村開通免費WIFI服務,為『東極』旅游名片注冊新動能。2019年全村游客近3萬人次,直接或間接帶動160多人就業,產生經濟效益達500餘萬元。
針對脫貧後的鞏固提昇問題,駐村工作隊爭取市石油公司投資100餘萬元復建村加油站,增強人流物流聚集效應。籌集資金152.5萬元,為村委會購買耕地11.5公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夯實了不返貧的『保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