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白山黑水尋『紅』記|鐫刻紅色記憶的『白馬石』
2020-08-19 16:11: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19日訊 『張家灣,灣呀麼灣連灣,奔騰的河水日夜向前,當年抗聯從此過,槍林彈雨英雄斗敵頑。洪水漲,浪濤翻,血灑戰場都是好兒男。』位於黑龍江省綏棱縣新立屯北約3公裡的東北抗聯遺址白馬石前的碑文上刻著的這首詩歌《張家灣》,從側面描述了當年的激烈戰斗場景。

  18日,白山黑水尋『紅』記采訪團驅車270公裡,走訪了東北抗聯遺址——白馬石。遺址入口處立著一塊石碑,正面寫著『白馬石』三個大字,背面是抗聯老戰士陳雷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的《張家灣》。再往前走,就是那塊『白馬石』,它遠看仿佛白馬,中間被分割為兩半,滿目瘡痍,承載著東北抗聯的紅色記憶。

白山黑水尋『紅』記采訪團一行尋訪東北抗聯遺址白馬石。

  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因其石似一白馬,故取名為白馬石。東鄰張家灣河的白馬石,是北滿抗聯隊伍1938年西征會師地,亦是東北抗聯的重要游擊區和據點。

  1938年9月,北滿抗聯第二批西征部隊在抗聯第三軍政治部主任金策組織率領下開始西征。西征戰士帶著少許糧食作為給養,在荒無人跡、荊棘叢生的深山密林中艱難跋涉,於1938年10月8日(農歷八月十五)到達綏棱四海店的白馬石,與先期到達這裡的抗聯第六軍參謀長馮治綱和新編第三軍第三師師長許亨植、副師長張光迪會師。

白山黑水尋『紅』記采訪團一行在白馬石遺址合影。

  1939年初,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常委金策在這裡主持召開了成立西北臨時指揮部籌備會。白馬石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會師地和抗聯秘密聯絡站,東北抗聯在此多次召開重要軍事會議。

  綏棱縣黨校教師姜楠楠告訴記者,『白馬石』所在的綏棱縣四海店鎮擁有多處東北抗聯遺址,現已發現郭炮營、八道林子、四平山、大青觀後方基地等抗聯遺址37處。抗聯第三路軍後方基地建立、黑嫩平原游擊戰爭根據地創建等重要史事都發生在四海店區域內。

綏棱縣黨校教師姜楠楠深情講述東北抗聯故事。

  時代流轉,精神永恆。在白馬石遺址,姜楠楠動情地為記者講述了一段已故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走訪白馬石淚撒現場的往事。

  姜楠楠說,李敏在90歲高齡時曾特意來到白馬石抗戰遺址參觀。看著高高聳立的石頭,老人家不顧危險,非要攀爬上去。當時是夏天,石頭上滿是青苔,同行的人怕她有危險勸她不要上了,但是李敏卻十分堅持,她說:『當年我們東北抗聯隊伍就是在這塊石頭後面與敵人戰斗,現在戰友們都倒下了,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繁榮昌盛,那就由我來幫他們見證。』艱難地爬到石頭上之後,李敏接過一面紅旗,在石頭上揮舞起來。姜楠楠說:『當時老人眼睛裡都是淚水,同行的人都落淚了。』

  為了讓抗聯精神代代相傳,綏棱縣從2017年開始打造四海店紅色抗聯小鎮,組織編寫《四海店抗日斗爭史》,為研究和推介東北抗聯史提供詳實的史料基礎;以四海店抗聯史事為原型,以北滿抗聯西征為主線,創作了綏棱縣首個大型紅色舞臺劇《四海魂》,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一塊巨石,承載了太多的紅色記憶。白馬石見證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的精神。

  『張家灣,張家灣,今天到處是明媚的新天。張家灣,張家灣,贊頌的歌兒,萬代永流傳。』如今,白馬石遺址已成為綏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發展紅色旅游的一個重要景點。東北抗聯精神,連同那段永不泯滅的紅色記憶,在黑土地上熠熠生輝,成為激發龍江人乾事創業的力量源泉。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白山黑水尋『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