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一口氣』的力量——大同區雙榆樹鄉雙勝村脫貧攻堅勵志錄
2020-08-20 08:47:56 來源:東北網-大慶日報  作者:付宇峰 孟憲黎 魏國棟 李慧呈 張登林 孫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20日訊 7月24日上午8時許,大同區雙榆樹鄉雙勝村,零上33攝氏度。天上好似下火,地上沒有風絲。

  崔寶玉賣完魚回家,顧不上擦一把臉上的汗,馬上去豬圈查看那窩小豬羔。

  燒酒小作坊裡像蒸籠,張鳳忠拄著拐杖,拖著一條腿不停地噴水降溫,以免發酵失敗釀不出酒。

  草甸子上,59歲的孫明春大姐在放鵝,不到中午手機上就顯示步數28753步……

  天再熱,也不能耽誤乾活兒。

  『這村子人歷來就要強,有志氣!』61歲的村支部書記李京明說。

  用好村民一股『氣』,從『心』攻破貧困堡壘

  生產隊時代,雙勝村社員就以能乾苦乾名揚周邊,李京明的父親甚至挑土乾活累吐了血。

  一直以來,雙勝村的女孩找對象,首先考慮的不是對方家庭窮富,而是要考察了解小伙子有沒有志氣。

  雙榆樹鄉在大同區比較偏遠,雙勝村則是雙榆樹鄉最偏遠的地區,地理位置可謂偏而又偏。

  地偏人易窮,雙勝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33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2015年,雙勝村正式向貧困宣戰。

  鄉領導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經過縝密調研,發現雙勝村人有志氣的精神特質。於是決定,以扶志激志為扶貧脫貧核心力量,扶助貧困戶爆發『心之力』,從而徹底攻破貧困堡壘。

  人活一口氣,脫貧『一口氣』:

  因為有志氣,2017年貧困村出列,到去年11戶貧困戶33人全部脫貧;

  因為有志氣,脫貧戶接續走上致富之路……

  生活越來越幸福,村民們閑暇時扭起大秧歌。

  不幫這些能乾的人致富,咱當乾部的能甘心嗎?

  新修的水泥路平坦溜光,兩旁青蔥蔥的玉米長勢喜人,草灘上牛羊成群,水面上鵝鴨紮堆。

  說起路,雙榆樹鄉副鄉長龐忠忱如釋重負:『近幾年在修路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前後爭取來了近2個億的資金。現在可以有底氣地講,我們全鄉最好的路,就是通向貧困村的路。』

  『扶志,必須讓農民先看到效益。錢掙到了,腰杆硬了,志氣就更足了。』雙榆樹鄉黨委書記鄭立國說。

  這口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謀劃出來的,更是實乾出來的。按照區委、區政府總體安排部署,鄉黨委在經過認真調研後,針對雙勝村因地制宜,決定制定實施五大產業板塊。

  脫貧攻堅,雙勝村不但做到了精准,也做到了精細。他們對所有貧困戶,都分類制定了相關脫貧措施:有勞動能力適於種植的,引導他們種植谷子、板藍根、花生等經濟作物,並對每戶發放種肥補貼款;有勞動能力適於養殖的,引導他們進行鵝鴨等養殖,給予每戶發放禽雛補貼款;有一定勞動能力的、適宜打工的,幫助他們聯系打工場所,並給每一位打工人員上意外傷害保險。

  根據這些精細劃分,五大產業板塊應運而生。

  雙勝村五大產業板塊中,『一戶一捨一豬』項目靈活,可操作性強,見效快而且效果持久。堅持因戶施策,采取了自建自養、幫建自養、幫建代養3種模式,這是專屬貧困戶的『私人定制』。

  提到『一戶一捨一豬』,鄭立國很興奮:按照一頭母豬一年的產崽次數、產崽數量來看,每戶農民養好了豬,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頂得上20畝大苞米的收入』。

  胳膊殘疾的曲國林,是全村現有的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今年61歲,家中三口人。雖然2019年已經脫了貧,但最近老曲又有了新動作:一棟近40平方米的豬捨建了起來,配套的還有一棟儲存飼料的小倉房。

  鄰居問:『你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消停兒地享受國家政策得了。』聽了這話,慢聲拉語的老曲說:『這些年全靠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好,這蓋豬捨的磚,就是人家工作隊幫著給賒來的,咱要乾就乾好。』

  老曲覺得,日子得靠自己過,不能總依賴國家給政府增添負擔,要自己想點兒出路。村裡和駐村工作隊都這麼支持,趁自己還能乾動,沒錢借錢也得乾。

  同樣養豬的脫貧戶崔寶玉也告訴記者,從年初到7月,光靠賣豬,家裡就增添了1.37萬元收入。

  在區裡、鄉裡的大力支持下,雙勝村結合脫貧工作開展大鵝養殖產業。為每個貧困戶免費發放100只鵝雛,通過與貧困戶簽訂大鵝產業扶貧協議書,待貧困戶將鵝養得夠斤數了,按照協議約定的保護價回收,高效解決大鵝的銷售問題。這一項目,預計戶增收1500-2000元。

  除這兩樣『活物』,近幾年雙勝村的綿羊、奶山羊養殖產業也風生水起,戶均年收入也能達到3000元。

  老話常說,家趁萬貫,帶毛的不算。養殖產業對市場行情依賴程度很高,一旦行情不好怎麼辦?

  鄭立國自信地說:『我們不會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還有其他產業做保障。』

  提起其他產業,當首推板藍根種植項目。

  這種用根用葉的藥材,是雙勝人的掙錢『神器』。

  今年全鄉種植板藍根3萬多畝,其中雙勝村從去年的3000多畝,猛增到今年的7000多畝。

  龐忠忱介紹,去年全鄉板藍根大豐收,而且行情好,農戶最高賣到每斤12元,一般的價格也就每斤八九元。每畝地采收板藍根最高可達400斤,平均也能達到350斤,一般的農戶種植面積都在10畝以上。

  去年脫貧、如今已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劉春清,去年種了28畝的板藍根,按每斤8元多賣掉,收入8萬多元。見效之後,劉春清更來了精神頭兒:『這東西還真來錢兒,這下心裡有底、心氣兒也高了——還得多種!』

  鄉領導多方考察,把雙勝村村委會的辦公場所改建成板藍根初加工車間。雙榆樹鄉鄉長馮小明告訴記者:『這個車間的建設,從資金到政策上都得到了市扶貧辦等部門的大力支持。投用後,可帶動脫貧戶每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不幫這些能乾的人致富,咱當乾部的能甘心嗎?』

  除了板藍根,雙榆小米也是『窗戶外吹喇叭——名聲在外』。

  腳下就是科爾沁沙帶油砂地,雙勝村種小米得天獨厚。在2019年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中,雙勝村上榜,這『一品』就是雙榆小米。

  雙勝村打造『雙榆小米』品牌,采用『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直接帶動全村11戶貧困戶實現增收。村裡成立了盛今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小米年銷量達15萬斤。每年往合作社送糧的貧困戶,除了應得的收入外,每戶還能領到500元的額外補貼。

  雙勝村五大產業項目,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長志氣。鄉、村、工作隊種種『硬核』的幫扶措施,不僅提昇了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幫助他們順利脫貧,也正在發揮出強勁的『扶志效應』。

  雙勝村板藍根種植從去年的3000多畝,猛增到今年的7000多畝。

  好一個『精神』療法,既治窮病又治心病

  光讓貧困戶掙錢,不是長久脫貧計;扶志要激志,動力纔持久。讓參與扶貧產業的貧困群眾不但在物質上脫貧,還要在精神上脫貧,引導他們從心裡喊出:『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雙榆樹鄉以文明積分為抓手,在下轄包括雙勝村在內的6個行政村,設立了『鄉風文明超市』。

  叫超市,但不賣貨;商品很多,但給多少錢也不賣。

  這裡的交易貨幣,叫『文明』。農戶可以通過熟悉政策、組織生活、環境改善等11種活動方式獲得積分,然後用積分來換取超市裡的『商品』。

  雙勝村的『鄉風文明超市』自運行以來,參與到積分兌換的村民達到3000多人次,兌換商品1000多件,共有近2000人次受益。其中,就包括不少貧困戶。相反,誰家要在村裡亂倒垃圾、參與賭博、拒絕參加全村的公益活動等,就會相應地被扣分。這樣的特殊超市,大大調動了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

  為了做好『精神扶貧』,給貧困戶打底氣、鼓乾勁,激勵他們盡早實現脫貧,在鄉裡的大力支持下,雙勝村還動員貧困戶參與到全鄉的扭秧歌大賽中來,引導積極參加公益崗位,讓大家參與到致富脫貧、孝老愛心、誠實守信、致富帶頭、最美農家、脫貧典型戶等評選活動中來……通過村民相互之間的鼓勵、激勵,競相比乾勁、爭先進,實現一個典型帶動一組人,帶動全村人的目的。

  在崔寶玉家,記者看到一塊寫有『最美雙榆人脫貧光榮型獎金1000元』的紅色獎牌和榮譽證書。

  因為什麼獲此榮譽?

  崔寶玉的妻子自豪地笑了:『自己認乾,豬、鵝養得好,我們脫貧了,村裡獎勵我們的!』她還告訴記者,這塊牌子對自己、家庭有著特殊的意義,會一直珍藏下去。『今年春天,有一次大風把牌子給刮跑了,我跑了一裡多地硬給追了回來。現在一看到這牌子,心裡覺著乾活掙錢的勁頭兒就更足了。』

  同樣被精神力量支橕站起來的,還有張鳳忠。

  2013年,46歲的張鳳忠突然得了腦梗,硬硬實實的大男人倒下了,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4年,村裡了解張鳳忠的情況後,把他家納入低保戶,隨後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張鳳忠會釀酒,拄著拐杖費勁巴力鼓搗了個小酒坊,但因沒有執照和品牌而做不大。

  駐村工作隊隊員引導張鳳忠:『你這麼小打小鬧,累夠嗆也見不到多少錢,老張啊,你就不想想辦法?』張鳳忠皺著眉頭:『辦法倒是有。營業執照什麼的,你們能幫我辦辦嗎?如果能辦下來,我就能乾好!』

  『咱就等他這句話呢!只有他自己有決心有信心,事兒纔能乾好乾實乾長久!』駐村工作隊隊員姜成家對記者說。酒坊執照不好申辦,但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趟趟跑有關部門,一次次溝通協調,終於為老張辦理了全套證照。2019年,張鳳忠正式開辦家庭式燒酒小作坊,收入2萬多元。

  因為身殘志堅讓村民佩服,張鳳忠被雙榆樹鄉評為『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創業典型。

  『本村沒有一個懶漢,我們是人和人比著乾,屯和屯比著乾』

  『現在這村子人好「比」。你比我富裕,我想比你更富裕;你比我能乾,那我就比你更能乾!』李京明說,『本村沒有一個懶漢,我們是人和人比著乾,屯和屯比著乾。』

  陳長榮,今年59歲,已近花甲之年,卻像個壯勞力,一年到頭閑不住。

  幾年前,陳長榮的老伴兒蘇桂紅患上了糖尿病、腦瘤,他家被劃入了貧困戶的行列。

  勤勞認乾、富有志氣的陳長榮,有了政府的幫扶,有了政策的支持,現在已經擁有了3間豬捨。早上起來在村裡打掃衛生,白天忙活種地、養豬雞鴨鵝,晚上還要伺候生病的老伴兒。有時,陳長榮還到村裡的合作社,或者附近的養蟹場打短工賺錢。

  『那你家去年的整體收入有多少?』陳長榮回答:『3萬多塊。』

  『那你為啥這麼能乾?』陳長榮回答:『黨和政府的幫扶助我脫貧了,我就得好好乾,不能給咱共產黨抹黑呀!』

  陳長榮的老伴兒起碼還能做做飯,照顧照顧自己,而雙勝村52歲的胡續君,脫貧前家裡情況更糟糕。家裡家外全靠他一人操持,生活重壓之下,讓他比同齡人顯老。

  『愛人有病啦,做了開顱手術,雙目失明。地也種不了那麼多啦。』

  胡續君對此是真犯愁:光老伴兒一個人得病就夠嗆了,自己還患上了心髒病,家裡拉下了15萬元債務。胡續君家的困難,也讓鄉裡、村裡惦記著。

  雙榆樹鄉黨委副書記李晶瑩,是胡續君家的幫扶責任人。李晶瑩告訴記者,胡續君家被劃入貧困戶家庭後,鄉裡給蓋了60平方米的標准房,考慮到他愛人失明的特殊情況,還為他家安裝了坐便馬桶。

  胡續君養起了豬鴨鵝,種起了板藍根……一個人養家,年收入也達到了3萬多元。『去年種了20畝板藍根,再給20畝地我也能乾!』自己努力,乾部助力,艱難生活的大山還是沒有壓倒老胡,反而讓這位瘦弱的漢子更加堅強挺立。

  如果說胡續君是『內外一肩挑』的男人,那麼尤維春就是『外內一肩挑』的女人。

  見到尤維春時,她笑盈盈地給記者介紹『一戶一豬一捨』帶來的可觀收入:『前陣子,一窩下了6個豬崽子,一下子就賣了幾千塊錢,下一窩就在這個月。』

  14年前,尤維春老伴兒得了場大病去世了。女兒隨後患上了抑郁癥,一犯病見啥砸啥;兒子也還小,真是不知道該怎麼拉扯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尤維春說,最困難的時候也想到了黨和政府,要是幫幫我渡過這個大難關該多好。

  期待很快變成了現實。駐村工作隊來了,種地、養殖、政策扶持,再加上自己也勤快,感覺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今年已經58歲的尤維春,農忙時給人鏟地,一天能掙100元。『還能鏟兩年。以後力氣小了乾活慢了,給八十我也乾!』尤維春依舊笑著。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

  這口『氣』,來自全市的鼓勵勉勵。

  去年5月,市委書記韓立華到大同區調研時鼓勵,以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今年6月,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忠華視察風災災情,在雙榆樹鄉召開座談會上勉勵,絕不能因災情影響脫貧攻堅、農業生產等重點任務。

  這口『氣』,來自扶貧乾部的盡心盡力。

  大同區委、區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當做頭等大事來抓;雙榆樹鄉領導班子早將128戶貧困戶的情況爛熟於心,並且一直在研究,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不從事重體力勞動也能致富;駐雙勝村工作隊,一年近300天堅持駐紮在生活條件有限的農村……

  這口『氣』,來自農民的自立自強。

  陳長榮還要多養幾頭豬;尤維春還要多鏟幾天地;胡續君還要多種些板藍根;孫明春還要多養幾只羊……

  上下一口氣,脫貧『一口氣』,雙榆樹鄉去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接下來,雙榆樹鄉黨委、鄉政府將帶領包括雙勝村在內的下轄村莊,認真落實區委、區政府各項要求部署,堅持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以『志氣』為核,激發群眾致富發展的持久動力,與全區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正契合今年8月5日韓立華在大同區調研時強調的:以釘釘子精神不斷實現富民強區新變化、新進展、新突破,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的『大同樣板』!

  涼風漸起,金秋將至。站在雙勝村口極目望去,田野廣袤,樹木成行,鴨鵝歡叫,漁舟唱晚,牛羊歸矣。條條水泥大路在夕陽下泛著金光,把這偏遠村莊帶向希望的遠方……

  這個小村的勵志故事,過去很精彩,將來必將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