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一鄉愁裡的牽掛
汽車行駛在鄉村路上,一村村的紅磚房、彩鋼房,掩映在青翠的樹林和碧綠的莊稼中間,流雲偶爾會在河湖裡投下它蒼狗般的倒影,與村落裡傳來的狗吠聲相映成趣……
每到這時,就總會想起這個金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鄉愁,既是鄉景,也是鄉音,更是一份深情的牽掛。
2017年5月的一天,肇源縣新站鎮幫扶乾部楊玲霞走進貧困戶劉雅清的家裡時,內心復蘇的就是這種情感。她看到劉雅清,就想起了遠在老家鄂爾多斯的父母,就像見到了親人。
新城村的劉雅清,老伴兒患癌多年,臨走時給她留下三、四萬元的飢荒。她也病怏怏的,硬挺著去打工,實在乾不動了,纔回到家裡。家裡,還有個智障兒。
諸般悲苦,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推進,因為幫扶乾部的援手,消散得一乾二淨。
那年9月,楊玲霞自掏腰包,買了5個豬仔送給劉雅清。自此,劉雅清開始養豬,如今吃穿不愁,還新蓋了一棟長長的豬捨,飼養著8頭母豬和18個豬仔。
『劉姨說想養豬,既然她有這志氣,那我無論如何,都要扶她一把。』楊玲霞說。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乾部。
作為全市第一大建制鎮,新站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並不多,只有102戶213人,但是幫扶乾部,絕對是高配。
縣委縣政府高看一眼,從縣直單位選派76人,作為第一責任人。
新站鎮更是擔起責任,黨政班子9人擔任第一責任人,同時選派49人作為第二責任人。
134名幫扶乾部持續攻堅,落實各種政策集中攻勢,推動貧困戶從2016年起陸續脫貧,到2019年底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踏上富裕幸福的小康之路。
二絕不落下一戶
這條路,走得並不輕松。
走進新合村的劉俊仕家裡,抬眼就看到院子裡那口井,讓這一家人既愛又恨了二十來年。『剛打好時,水還行,後來就變黃了,還有味兒,得沈一會兒纔能用。』他老伴兒說。
對老百姓來說,吃水是天大的事兒。
肇源縣扶貧中心副主任王文超說,3年前,肇源縣在全市率先突破體制,推動農村飲水實現市場化、標准化、安全化,幾乎家家都吃上了優質的自來水。
也難免會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幫扶乾部陳紹彭入戶清查時,發現劉俊仕家住在屯子南頭,距離自來水主管線太遠,一時半會兒,還很難接過去。
他把問題反映給水利站和供水公司,這兩家單位卻有勁使不上。
就在大家為難時,其他幫扶乾部們也反映,全鎮還有4戶貧困戶,跟劉俊仕家的情況一模一樣。
新站鎮黨委副書記韓彥波主管這項工作,為此事很是自責,在一次主題教育活動中,批評自己工作不到位。
『絕不能把飲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在他的提議下,新站鎮黨委研究後決定,既然管線暫時還接不上,那就去買最好的淨水器,讓這5戶都吃上好水。
不到一個星期,這5戶每家都裝上了一臺淨水器,價格5000元。
『水質檢測過,和自來水一樣,能直接喝,就連燒開水,水壺都不結垢。』劉俊仕說著,咕咚一聲,接了一瓢水喝。
『圓滿』。如果你認為問題得以解決,工作就該結束了,那你可就錯了。
新站鎮吸取教訓,召開全鎮脫貧攻堅會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把工作往深裡做、往實裡做,夯實『兩不愁三保障』基礎。
一年後,新站鎮再接再勵,要求包村領導帶隊,圍繞『三落實、三精准、三保障』,逐戶排查,立查立改。
新站鎮黨委深深明白這個道理:既然『貧困之冰』不是一天凍結的,那麼『破冰之功』就需要向縱深發力,持續給暖。
三小院裡的笑聲
漫漫脫貧路,殷殷民生情。
新城村今年纔51歲的鍾寶太,看上去有六、七十歲。這是過去懮愁悲苦的生活,留下的印痕。
20歲血氣方剛時,他卻患上『不死的癌癥』——強直性脊柱炎,幾乎喪失勞動能力,這導致27歲纔結婚,31歲纔生子。『兒子剛出生那會兒,8塊錢一袋的奶粉,我都得去賒。』他說,『房子都要塌了,想起來就後怕。』
如今,他再也不用後怕了。2017年春夏時節,危房被推到,一棟嶄新的彩鋼房拔地而起。他在手機裡,一直珍藏著蓋房子時的視頻。
一家人喜上眉梢,看到希望。
『小菜園兩千,流轉土地兩三千,一百只雞得賺萬八千,媳婦打工每個月三千……』他就這樣算著,越算越高興。
和鍾寶太一樣,全鎮脫貧戶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都滿滿的——
家家住進『幸福大院』,其中61戶,從土房、危房搬進彩鋼房、紅磚房。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肇源縣的危房改造標准,在全市都是最高的、最好的。『過去一下暴雨,房頂都掉泥,村裡就得把我接走。』靠山村的姜桂祥說,『自打住上新房,就是天都漏了,我都不害怕。』
戶戶都有『家庭醫生』。享有『醫保兜底』『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等政策的同時,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小病不大病,大病不延誤』。古城村的張全滿和老伴兒,自從村醫每周都去給檢查身體,心髒病和高血壓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再也不用總往醫院跑了。
教育扶貧一個也不少。就連初中畢業後,在外打工一年多的施明宇,都在幫扶乾部的規勸和幫助下,走進職校學起技術。學費全免,還享受『雨露計劃』和愛心企業的捐助。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四加快『造血』
來到新站鎮棚室基地,果蔬的清香撲鼻而來。仔細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份甜美的希望!
新合村的脫貧戶司相連,停下手下的活兒,很滿足地說:『一天給一百二,中午還管飯。』
這40棟大棚,是新站鎮利用中央扶貧資金,又配套30萬元建設的,是全鎮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轉變的標志。
新站鎮副鎮長楊旭平說,鎮政府把它作為永久性產業,每年會拿出收益,分給脫貧戶,同時吸納脫貧戶就業,增加他們的務工收入,保證他們脫貧不返貧。
果蔬哪裡都有,新站鎮又該怎麼賣呢?
首先,他們種有機的;其次,以『愛心企業、脫貧攻堅』的名義,聯系全縣企事業單位進行認領。
過去兩年,40棟大棚全都『名花有主』,這種『訂單式』收益,給每戶增收1000元。
產業扶貧最直接、最有效。今年,新站鎮再投資金,新建兩個項目。一個是大榛子種植,另一個是黃牛養殖,仍然作為永久性產業,仍然是集體經營,仍然是帶貧增收。今年,預計每戶增收1000元。
同時帶貧增收的,還有縣級產業項目——?魚溝的水稻和水產,每戶每年800元。
脫貧戶也積極行動,努力生錢。種蔬菜、種果樹、養家禽、養牲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宜種則種,宜養則養。
33戶從事養殖。鎮政府組織幫扶單位、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與他們簽訂訂購協議,預計每戶增收2000元。
69戶種植金塔椒,總面積45畝。鎮政府聘請技術人員指導,還促成讓他們和合作社簽訂訂單,收購價每斤1元,預計每戶收益3000元。
種好不愁賣。小菜園經濟『由虛轉實』,穩定增收。
五共同奔富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裡就沈淀多少真情。
正是這份濃濃的、暖暖的真情,融化消解了貧困戶常年苦寒的『貧困之冰』。
134名幫扶乾部和102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
王愛民開始患食道癌,後來股骨頭壞死,因病致貧。趙明芳入戶清查,得知他想開三輪車掙錢,第二天就借5000元,買了輛送給他。後來通過多方聯絡,省內一家救助基金會,免費給他做了手術。如今,王愛民的食道癌穩定了,股骨頭也換了,正開著三輪車,奔向好日子。
劉玉想種植金塔椒,可他都七十八歲了,又是翻地又是栽的,實在是乾不動。張義東聽說後,當天就帶領十來個哥們兒,給老人家的院子都種上了金塔椒。就連他家的房蓋、門窗、院牆,也都是張義東幫忙修繕的。
結對幫扶,一點一滴,日積月累,貧困戶的窮根一天天拔出,堅定起脫貧奔富的信心。
在脫貧攻堅的最後時刻,新站鎮響鼓重錘,在落實好各項脫貧政策的基礎上,完善脫貧體系,構建長效機制,加強產業項目運行管護,保證『持續造血』,帶領全鎮6萬人民共迎勝利時刻,共饗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