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凝聚振興發展力量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2020-09-01 10:31:2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抗聯史是戰爭史也是精神史

馬莉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這是一場抵抗外來侵略的英勇戰爭,更是一場捍衛中華民族文明成果的正義戰爭。東北抗聯的歷史,不僅是戰爭史,更是精神史。中華文化五千年來源遠流長,愛國情操、堅貞氣節、團結精神和頑強意志是其靈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愛國情操是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蓄謀已久的事變,東北大片河山陷於敵手。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東北民眾不甘被奴役,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觀念,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攜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站到了抵抗侵略的最前線。

  東北抗日聯軍《十大要義歌》首句就是『拯救危亡,神聖天職,以身許國,誓死抗日。』趙尚志、李兆麟、趙一曼等抗聯英雄,他們以身許國的壯志,為國犧牲的忠誠,激勵著東北抗聯不屈不撓地戰斗,十四年間對侵略者造成了巨大殺傷,成就了可觀戰果。據日方不完全統計,僅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35年末,關東軍就戰死4200人,傷病17.13萬人;1936年至1937年9月,死傷2662人。同時,東北抗聯不斷出擊,襲擾日偽軍據點和交通線,使其疲於奔命無法自安,極大地動搖了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對日軍南下形成了有力牽制。這就是東北抗日聯軍踐行以身許國的誓言,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作出的傑出貢獻。

  視死如歸、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氣節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脊梁,即堅持正義,有所不為的志氣節操。這種對信念堅貞不移的氣節,支橕著中華民族走過一次次危境,始終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後,對抗日力量進行不斷的屠殺、鎮壓與『討伐』,無數東北抗聯將士血灑疆場,英勇犧牲,其中師以上領導人100餘人,軍以上者30餘人。周保中曾在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優秀忠實的乾部不斷的犧牲,群眾斗爭中提拔的、培養的、教育的,趕不上犧牲的多』,但他始終教育戰士們:『我們必須時刻准備上刺刀和敵人短兵相接,作最後的衝鋒肉搏。寧肯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貞操和氣節,不能絲毫放棄共產黨的主張,不能變更共產黨革命的態度。』

  抗聯第五軍第三師第八團第一連十幾名戰士為守衛通往總部及密營的道路,在連長李海峰的帶領下,堅守小孤山陣地,與400多日偽軍從黎明戰至天黑。李海峰雙腿被炮火炸斷,就讓戰友抬起自己繼續射擊。是役共斃傷日偽軍100多人,留守作戰的12名抗聯戰士全部壯烈犧牲,小孤山從此改名為『十二烈士山』。抗聯第五軍第一師婦女團的八位女戰士隨部西征時,在烏斯渾河邊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被日軍包圍。子彈打光後,她們寧死不屈,在指導員冷雲的率領下,攜手投入冰冷河水,以身殉國,其中年齡最大的23歲,最小的只有13歲。抱定信念的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以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

  中華文化歷來注重團結,這是民族得以凝聚不散、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九一八事變後,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和民眾所組成的抗日義勇軍一度風起雲湧,但由於缺乏明確綱領和統一領導,在敵人絞殺下陸續失利瓦解。1933年,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東北黨組織開始著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聯合義勇軍作戰。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發表,原本出身不同、信仰各異的愛國軍民從此團結在這一共同旗幟下,?力同心,攜手抗日。

  抗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原是反日山林隊首領,名號『雙龍』,後接受改編,加入抗聯,征戰沙場,屢立戰功,最後在一次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為紀念這位出身綠林的抗日英雄,他犧牲前留駐的村子,在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雙龍村』。

  除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東北抗日聯軍還充分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東北抗聯中有很多朝鮮流亡愛國者和共產黨員,他們加入抗聯,和中國軍民共御外侮。由於日本對蘇聯的侵略野心,中蘇兩國人民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東北抗聯的戰斗,牽制了關東軍的大批兵力,使其遲遲無法對蘇聯發動戰略進攻。在1940年抗聯最艱難之時,蘇聯接納其入境整訓,給予支援。抗聯也不斷派遣小部隊回東北偵察,為蘇軍提供情報。1945年8月,蘇聯紅軍向關東軍發動進攻,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反攻,直到日本投降,東北光復。在十四年不屈不撓的戰斗中,東北抗日聯軍以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凝聚力量,團結奮戰,直到奪取最終的勝利。

  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中華文化自古崇尚堅韌意志和自強精神,面對艱難不低頭,不放棄;遭遇挫折不灰心,不氣餒,纔能迎來最終勝利。

  東北抗日聯軍所處的斗爭環境之艱,是世界戰爭史所罕見的。日軍不斷進行殘酷的『討伐』『圍剿』,後來更以『集團部落』的形式割斷部隊與群眾的聯系。在長達十四年的斗爭中,抗聯孤懸敵後,沒有支援,後來更完全失去了和黨中央的聯系。東北地處高寒,冬季漫長,抗聯長期在山間作戰,冬季跋涉於天寒地凍的密林,夏季穿行於叢林沼澤之中。部隊經常斷絕給養,只能以樹皮草根充飢,以冰雪解渴,甚至餓著肚子與敵人周旋。但艱苦卓絕的環境不曾磨滅戰士們的堅韌意志,始終踐行著『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信念。

  東北抗日聯軍曾兩次組織部隊西征,意圖與黨中央取得聯系。面對強大敵人,他們揚長避短展開游擊戰,同時開闢游擊根據地,使之成為與敵人長期周旋的依托。在敵人廣修『集團部落』,根據地被大肆破壞之後,抗聯就在一些易守難攻的山林建立密營。艱苦而靈活的游擊戰,是東北抗聯自強精神的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曾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更是一個有著不屈靈魂的英雄民族。這種靈魂流淌在華夏文明的血脈裡,也閃爍在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們的戰斗精神中。它永載史冊,永不磨滅,永遠激勵著後人奮發向上,將中華民族推向偉大的復興之路。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

銘記抗聯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趙俊清

  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撫今追昔,我們不能忘記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英勇奮戰的光輝歷史。東北抗聯指戰員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開展長期持久抗日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其英勇斗爭振奮了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東北抗日武裝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帷幕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武裝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實際也是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日本的侵略把中國東北3000萬同胞推向戰爭的苦難深淵。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根本利益,號召廣大民眾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建立反日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從而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帷幕。

  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以義勇軍抗日斗爭為主。義勇軍一度發展到30萬餘人,攻城破鎮,痛擊敵寇,形成反日斗爭高潮。義勇軍斗爭受挫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成為抗日斗爭的中堅力量。東北抗日聯軍的發展,經歷了反日游擊隊、人民革命軍和抗日聯軍三個歷史階段。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10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鼎盛時期,共建有11個軍,3萬餘人。其活動范圍遍及白山黑水廣大地區。

  在全國抗戰爆發前,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指戰員與日偽軍進行殊死搏斗,其英勇斗爭沈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擾亂了敵人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七七事變的六年間,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線,攻襲敵人侵略據點,破壞敵人交通通訊,抗擊日本侵略者,消滅了大批日軍和偽軍,撼動著偽滿洲國的反動統治,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在全國抗戰爆發後,東北抗聯的斗爭融入全國抗戰的洪流中。在全國總抗戰的鼓舞下,東北抗聯指戰員主動出擊,攻襲敵人軍事據點、兵站,摧毀敵人的軍事措施,牽制了大批日軍使之不能入關南下,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國總抗戰。同時,東北抗日聯軍廣泛開展的游擊戰爭,迫使日本侵略者為了維持東北的佔領地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其殖民統治始終不得安寧。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光輝戰績受到全中國人民乃至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高度贊譽。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進軍東北,並先機進駐12個地區的57個軍事戰略要點。東北抗聯在肅清日偽殘餘、維持社會秩序、建立人民武裝、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建立人民政權等方面,建立了特殊功勛。在與國民黨爭奪東北的斗爭中,為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挺進東北准備了有利條件,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東北抗聯英勇斗爭的基本經驗

  東北抗日聯軍之所以能夠在冰天雪地和殘酷的斗爭環境中,以簡陋的武器,獨立地同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長期持久戰斗,其基本經驗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是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由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所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注重黨政工作,強調加強黨政工作的重要性;與群眾建立密切聯系;不斷鞏固建在連隊上的黨支部,使之成為領導對敵斗爭的核心力量。身為共產黨員的抗聯乾部、戰士在對敵戰斗中做到衝鋒在前,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抗聯部隊軍事紀律嚴明,注意維護群眾利益,與民眾密切配合,因而得到了各民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注意培養、訓練、造就斗志堅定、能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善於指揮的軍事、政治工作乾部,使部隊始終都有一批具高度覺悟、英勇善戰、率先垂范、能帶領戰士與敵苦斗的優秀指揮員。

  二是建立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抗日。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東北黨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總政策,與抗日義勇軍和反日山林隊聯合作戰,共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東北,1933年貫徹黨中央的《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5年貫徹黨的《八一宣言》精神,更廣泛地團結義勇軍、山林隊等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組成抗日聯軍共同對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對推動東北抗日運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經驗為全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一些借鑒。

  三是運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略、戰術打擊敵人。東北抗聯進行的游擊戰爭,由於敵強我弱,在戰略上處於防御地位;但戰術上采取積極的進攻策略,避強攻弱,乘隙追擊,以求打擊敵人,保存自己,發展自己。抗聯的戰術強調站在主動地位,防止被動挨打,要利用敵人的弱點,以小制大,以少勝多,積小勝為大勝。采取機動靈活伏擊、夜襲、突襲、聲東擊西等戰術打擊敵人。抗聯將領楊靖宇指揮的破襲輯安老嶺隧道戰斗、趙尚志指揮的通北冰趟子戰斗、周保中指揮的攻襲依蘭縣城戰斗都是著名戰例。抗聯活動時總是強調避免打硬攻堅與強敵正面作戰,既要反對冒險攻堅、盲目衝擊,又要反對蹲倉主義、畏縮不進。東北抗聯采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堅持長期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敵人。

  四是以游擊根據地為依托開展游擊戰爭。東北抗聯指戰員在與凶惡的敵人苦斗中,積極開闢游擊區,在可攻可守、群眾基礎較好的地方先後建立20餘處較大游擊根據地。根據地內建有農民委員會、反日會、婦女會、自衛隊等群眾組織。根據地人民給抗聯提供必要的給養、軍需,傳遞情報、支援戰爭、協同作戰。隨著日偽統治的不斷強化,根據地遭到破壞後,抗聯部隊利用東北深山老林建立了許多『密營』。這些密營成為抗聯乾部、戰士之家,鞏固的後方,戰斗的基地。在密營中設有指揮機關、各種辦事處,有被服廠、修械所、醫院、交通站、宿營地、糧食物品倉庫等。這些設施雖很簡陋,卻有力地支橕了抗聯堅持開展長期抗日武裝斗爭。

  五是東北抗聯為共同反對日本侵略者,與朝鮮、蘇聯人民建立了國際反法西斯聯合戰線。在抗聯斗爭後期,蘇聯為抗聯進行野營訓練提供了必要條件,對於提高抗聯指戰員的政治、軍事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東北抗聯在蘇整訓期間所進行的小部隊偵察工作,為蘇軍提供了准確的軍事、經濟等情報,在蘇軍進軍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作者系東北抗聯史著名專家,著有《楊靖宇傳》《趙尚志傳》《李兆麟傳》《周保中傳》等著作)

黑龍江在抗戰中的重要貢獻

劉強敏

  黑龍江是中國大地上一方紅色沃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東北抗日聯軍與日本侵略者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黑龍江的將士們輾轉於白山黑水間,同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支援了全國抗日戰爭,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一、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14年抗戰的主要區域之一

  1923年10月,東北地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共哈爾濱組,亦稱『中共哈爾濱獨立組』成立,點燃了哈爾濱的革命火種。1931年末,中共滿洲省委機關遷址哈爾濱,到1936年1月撤銷,成立中共北滿省委、吉東省委和南滿省委。北滿省委一直持續到1942年9月13日,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成立。

  黑龍江地區是東北抗戰的重要戰場。東北抗聯11個軍3萬餘人,共有9個半軍誕生和戰斗在黑龍江地區。湧現出以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趙一曼、夏雲傑、陳翰章、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十二烈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抗聯英雄。他們不僅戰斗在黑龍江,有的還犧牲在黑龍江。1940年以後,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第三路軍部分軍隊仍堅持戰斗在吉東和北滿地區(今黑龍江境內)。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建立協同作戰關系後,據不完全統計,抗聯教導旅派出的偵察小分隊達300人次以上,偵察范圍大多在黑龍江境內。

  黑龍江是東北抗戰的起始地和終結地。1931年11月4日,日本侵略者4000餘人向江橋發起進攻,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佔山率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打響了有組織、具規模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在虎頭和東寧軍事要塞沒有得到戰敗消息的日本侵略者仍負隅頑抗,直至8月末纔最終被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消滅。

  二、黑龍江文化戰線斗爭助推武裝抗戰發展

  東北淪陷後,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東北愛國同胞,為了爭取民族解放,開展各種形式的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黑龍江廣大愛國知識分子衝破敵人的文化統治,通過創辦報刊、創辦反日文人社團、劇團,創排發表愛國文藝作品,排演反滿抗日戲劇,組織鼓勵青年人讀進步書籍等,同日偽當局開展了艱苦斗爭,成為當時愛國抗日斗爭的一條重要戰線。

  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佔黑龍江後,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哈爾濱市委指示共產黨員文學藝術家金劍嘯、羅烽、舒群、姜椿芳等,開展文化戰線抗日斗爭。他們在黑龍江聯合白朗、蕭軍、蕭紅、達秋、閻述詩等一批愛國進步文學藝術家,形成東北左翼作家群體,構築起共產黨組織領導的抗日反滿文化陣地。

  1933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在哈爾濱創辦省委機關報《滿洲紅旗》(後先後更名為《東北紅旗》《東北人民革命報》),由省委宣傳部乾事姜椿芳負責。該報主要向東北人民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報道東北各地抗日斗爭情況,號召和鼓舞東北人民進行反滿抗日斗爭。在姜椿芳、羅烽、金劍嘯主持下,秘密出版印刷,完成多期發行工作。

  從1933年到1936年,滿洲省委派人打入敵偽報社內部開闢第二戰場,在敵偽報紙上創辦三個副刊和一個報紙畫刊。

  1933年7月,羅烽、舒群、白朗、蕭軍、蕭紅等人在哈爾濱創辦『星星劇團』。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首個半公開性質演出團體。它起到團結左翼文化人,擴大宣傳陣地,開展進步戲劇活動,進行抗日斗爭作用。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疆場上,東北抗聯將士在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同時,創作了許多反映戰斗生活的詩詞、歌曲,以此鼓舞軍民斗志,堅定抗戰到底信念。《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黑水白山·調寄滿江紅》等抗日詩詞、歌謠和歌曲就在抗聯部隊中廣為傳唱。這些生動鮮明的抗戰文化作品在當時助推了黑龍江抗戰形勢發展,至今仍是資政育人的珍貴教材。

  三、黑龍江開闢紅色地盤擴展了廣闊的抗日游擊區

  日本侵略者野蠻入侵東北三省後,黑龍江地區成為東北抗聯同廣大老區人民創建開闢的抗日游擊區,是東北抗聯打擊日本侵略者、堅持游擊戰的主要戰場,也是以當時中共滿洲省委所在地哈爾濱市為中心,向『吉東』地區和『北滿』地區為重點形成的『赤色游擊區』。抗日游擊根據地和游擊區成為東北抗聯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戰斗的可靠保障與後方基地。

  根據中共滿洲省委提出在東滿、磐石、寧安、湯原、巴彥和珠河(今尚志)等地發展抗日武裝斗爭、開闢游擊區域的要求,東北各地游擊根據地逐步形成並擴大。在吉東地區,由於各級黨組織努力,在抗日部隊配合下,這裡開闢了包括密山、勃利、依蘭、方正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綏寧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虎林、饒河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等。在北滿地區,各級黨組織根據中央和滿洲省委有關指示,把開闢抗日游擊區、建立游擊根據地作為十分重要內容納入工作日程。北滿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主要包括哈東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湯原抗日游擊區和游擊根據地。

  為建立反滿抗日的可靠依托,1933年底,珠河反日游擊隊在進行抗日武裝斗爭的同時,積極加強根據地建設,在根據地和游擊區內普遍建立起各級農民委員會等地方抗日政府,反日會、婦女會等群眾反日組織以及各種地方武裝。這些組織在動員組織廣大民眾支援抗戰,做好部隊後勤保障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部隊則保障民眾的生活安定,大力開展戰時經濟工作,以解決群眾的生活和抗日武裝的後勤供應;同時開展文化、教育、衛生和宣傳方面工作,提高軍民生活質量,提振軍民抗日信心。到1934年底,哈東游擊根據地比初期擴大了3倍,游擊區范圍擴大到珠河、賓縣、延壽等10個縣。珠河成為抗日武裝力量鞏固的後方,群眾稱之為『紅地盤』,在北滿乃至東北產生較大影響。

  (作者系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