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17日訊 一條黑龍江,兩岸好風光。孫吳縣沿江滿達鄉哈達彥俄羅斯族村就坐落在美麗的黑龍江畔。8月30日,記者走進了哈達彥村,水泥馬路平坦整潔,特色民居別具風情,農家小院窗戶乾淨,房前屋後鮮花盛開,淳朴村民熱情好客……一幅幅鄉村美景如畫卷般在這裡徐徐展開。
『我們哈達彥村曾經是省級貧困村,2014年,全村認定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60人。』哈達彥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海江說,近7年來,鄉村吹響了向貧困發起決戰的衝鋒號,依托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以黨建領航,產業帶動,2017年,哈達彥村一舉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到2019年年末,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實現整體可持續脫貧。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今日美麗富饒的邊疆少數民族小康村。
『哈達彥村能夠甩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致富奔小康,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哈達彥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揮。』沿江鄉黨委書記張存豐介紹說,『哈達彥村黨支部相繼被授予「省市縣級五個好先進黨支部」「興邊富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哈達彥村的巨變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這是已完成的哈達彥俄羅斯族村特色村容改造項目。』楊海江指著一棟棟特色民居對記者說。據介紹,為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民族村鎮,發展鄉村旅游,促進民族融合,孫吳縣從2017年至今,實施了三期哈達彥俄羅斯族村特色村容改造項目,總投資近2000萬元,改造特色民居170戶,建設了民族特色廣場及地標雕塑等旅游設施。還爭取項目資金1600餘萬元,實施了村內基礎設施設備改造,加快建設邊疆秀美民族村。如今的哈達彥村面貌煥然一新,全村住房磚瓦化率88%,村內街道硬化率、綠化率和亮化率、村級自來水入戶率均為100%,村級集體固定資產突破1000萬元。
興邊富民、鄉村振興,產業不興,無從談起。『哈達彥村發展為今日的小康村,和哈達彥村的致富帶頭人的引領和合作社的帶動密不可分的。』張存豐介紹說。這個致富帶頭人就是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黑河市黨代表和孫吳縣人大常委會常委王躍龍。
在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萬畝大豆標准化種植基地裡,連片種植的大豆向遠處鋪開,綠油油一片,豆莢飽滿、枝蔓低垂,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王躍龍正在地裡數著豆莢。『現在來看大豆豐收在望。今年我們合作社大豆平均產量預計在(一公頃)6000斤左右。』王躍龍向記者介紹說。從小務農的王躍龍深深體會到父輩們的辛苦,發誓要改變哈達彥村『靠天吃飯、靠糧過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模式。他毅然於2011年聯合同村5名農戶,注資50萬元成立哈屯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出任合作社理事長。『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他帶領社員忙碌在田間地頭、車間曬場,摸爬滾打在生產一線,他用9年時間將50萬元變成了5200萬元,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種地能手、致富明星。
他先後成立了?旺肉牛養殖、哈屯天馬種植、興旺牧草種植、躍龍魚類養殖、建設現代農機等5個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集種植、養殖、倉儲、加工、營銷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目前,合作社總資產達到5200萬元,擁有現代農機裝備151臺(套),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建成倉容3.5萬噸國家級糧食倉儲庫、日處理1100噸糧食烘乾塔2座、標准化牛捨4棟,土地規模經營面積6萬畝,入社成員214戶,其中,少數民族社員36戶。合作社2019年總收入實現近5000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達到2.2萬元,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倍。孫吳縣哈屯現代玉米農機專業合作社先後被評為省級規范社、國家級示范社。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到2017年年末,哈達彥村全村42戶貧困戶實現了整體脫貧,如今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哈達彥村是個少數民族村,作為土生土長的哈達彥村民,我對父老鄉親有著深厚的感情,以後會繼續努力帶著咱們的農民兄弟致富增收奔小康。』王躍龍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