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9月18日訊 他俯下身捋了捋身邊的稻葉,又捏了捏稻粒,終於笑了。
三次臺風吹過,14日,記者隨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彭顯龍驅車來到實驗基地,眼前連片的水稻隨風搖曳,正攢著勁兒灌漿。
抓起一把金黃的稻穗,五常市鳳山鄉輝煌村的李哲求臉上洋溢著豐收可期的喜悅,『多虧了彭教授,我這300畝地馬上就黃熟了。』
盡管今年我省五常等地區連續遭遇了三次臺風和特大暴雨,但李哲求的稻子仍然『屹立不倒』,長勢喜人。
他告訴記者,今年水稻迎來豐收,得益於彭教授研發的優化管理技術。自2018年東北農業大學與哈爾濱市農科院共建『雙創』基地後,彭教授就定期帶領研究生駐紮基地開展稻花香抗倒伏研究工作,經過兩年實踐,又扛過臺風『三連擊』,這技術算是成了。
春種秋收,天道酬勤。一粒粒小小的種子系著農民與土地深厚的情誼,也凝聚了無數育種專家科研攻關的心血和汗滴。
『稻花香作為中國的優質米,品質已在國際上響當當,可它抗倒伏能力差是限制其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我們的技術就是要解決制約優質水稻生產的「卡脖子」問題。』彭顯龍告訴記者。
『水稻要抗倒伏,基部節間就要短、粗且硬。然而,傳統水肥管理在拔節前大量施氮肥,造成基部節伸長,莖杆充實度差。』彭教授說。
彭顯龍教授通過對稻田進行優化管理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研發的定量水肥調控技術,有效地優化了節間配置,控制了水稻株高,不但促進莖杆充實提高抗折力,且能保證大穗,達到了抗倒和增產的雙重目的。這幾年,均讓李哲求的地出米率提高了10%以上。
『稻花香這個品種要是不倒伏,產出的稻米味道纔好,煮起來嚼勁足,那是真香!』種了大半輩子地,今年58歲的李哲求悟出一個道理:好種子不一定會種出好的稻米,從一粒稻谷到一顆優質的大米,處處都是技術活兒。農業科技的支橕,推動了農產品的品質昇級,也成就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美味和安全。
秋風勁吹,稻香四溢,片片稻田變成滿眼金黃。飽滿的稻穗在一場新雨後閃著光。彭教授充滿信心地說,下一步將圍繞『抗倒伏』技術繼續做好科研,努力讓黑土地生產出更多品質好、品牌亮的稻米,為中國飯碗增添優質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