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4日訊 多年以來,一提到玫瑰、百合、非洲菊、康乃馨這些花卉,人們就覺得它們產自南方,但現在,這些花已經開始在我市『安家』,並且形成了產業。這一切與省農科院大慶分院花卉學科帶頭人王力的努力密不可分。

王力在棚室內進行鮮切花玫瑰品種選育。
十年磨一劍,創立寒地鮮切花卉學科
2007年,引入鮮切花玫瑰項目之初,多數人並不看好,『當時的技術水平,別說養出鮮切花產品,就是能養活已然不容易。』有人這樣說。但王力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能總結出寒地玫瑰栽培技術,他每天在玫瑰試驗棚室裡至少工作7個多小時,鋤草、撒藥、記錄變化、觀察特性,描繪生長曲線……不認識他的人說,這樣年輕的『農民』不多見了;認識他的人勸他,別瞎忙活了,東北種不了鮮切花。
經過近一年的『引種觀察試驗』,汗沒少流,總結工作時,王力卻受到了領導的批評,原因是沒有生產出一支鮮切花,只在病害及蟲害方面得到了一些數據。
不能再『閉門造車』了,王力決定去雲南取經。2007年年底,他來到了雲南最大的鮮切花公司『打工』。每天天還沒亮,他就收拾背包,在街邊的小攤買兩個包子當早飯,再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到公司,換上工作服,跟著『工頭』工作。
各種困難接踵而至——『屋裡比戶外冷』,當時正值12月份,雲南晚上只有7攝氏度。室內還沒有暖氣,王力蓋兩層棉被,依然凍得瑟瑟發抖;雲南的飲食習慣以辣為主,頓頓吃辣讓王力的身體很快就吃不消了,他想買點方便面『改善』一下,可超市裡賣的全部是『過橋米線』;那段時間,王力的母親被確診為乳腺癌,他真想馬上飛回大慶盡孝,但技術還沒有學會,不能半途而廢。
克服種種困難,王力終於『學成歸來』。2009年初,大慶第一批『玫瑰鮮切花』問世,很快得到了鮮花批發商的認可,被譽為『大慶人自己的玫瑰』。隨後,王力帶領科研團隊取得的科研成果『遍地開花』:先後主持報審3個鮮切花玫瑰新品種、1個康乃馨新品種,其中『慶981』玫瑰新品種是我省首個鮮切花新品種,填補寒地玫瑰品種的空白。王力主持及參與完成國家、省市科研項目6項,獲得省農委豐收計劃二等獎1項、大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2017年,他創立了寒地鮮切花育種及栽培技術新學科。
立足服務三農,打造『龍江第一』花卉園區
王力在認真探索棚室經濟作物品種篩選和栽培工藝創新的同時,積極開展品種示范推廣、農民培訓和產品物化途徑。2009年,他響應市委組織的『科技興農服務活動』,到肇源縣和平鄉掛職科技副鄉長,他將『寒地鮮切花玫瑰種植技術』引入到該鄉,從扶持一個科技示范戶種植玫瑰花做起,創設品種引進、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全程『保姆式』服務方式,產生了良好的示范展示效果,花卉產業也被和平鄉確立為立鄉產業。
與此同時,王力還幫助和平鄉從吉林引進玫瑰種植大戶,安排鄉裡有種植意願的農民到發達省份花卉企業考察,利用俄語特長協助鄉裡開闢俄羅斯市場。三年時間,和平鄉玫瑰花種植棚室迅速發展到200棟,並成立了『醉人玫瑰生產合作社』,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和平鄉共發展棚室1000棟,品種由單一的玫瑰拓展為百合、劍蘭等六大類20多個花卉品種。如今該園區被命名為『塞北花都』,是全省最大的鮮切花卉產業基地,鮮切花已經銷售到齊齊哈爾、哈爾濱、長春和俄羅斯遠東等地區。
開闢科技興農新模式,建立村屯科研創新平臺
為保障花卉產業的健康發展,王力籌劃搭建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與和平鄉院村合作共建平臺,成立了『和平鄉大慶農科院花卉研究所』。他克服離家遠、農村條件差等諸多困難,率領科研團隊常年駐紮在農村,在農民家門口就近搞科研、做示范,深入棚室,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玫瑰鄉長』。他在鄉村建研究所,開創了三農服務的新模式,開闢了『大慶市科技興農服務活動』新局面。
王力表示,作為科技工作者,他將把個人理想與百姓福祉、城市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繼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為我市爭當『排頭兵』、建設『新大慶』注入更多活力。
人物小傳
王力,198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黑龍江省農科院大慶分院園林工藝所所長,東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在讀博士。
2009年響應大慶市組織的『科技興農服務活動』,掛職肇源縣和平鄉副鄉長,是黑龍江省農科院大慶分院花卉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寒地鮮切花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2011年被黑龍江省農科院授予『糧食先進工作者』稱號,2012年被黑龍江省農科院授予『院縣共建先進工作者』稱號。2013年榮獲大慶市第六屆青年科技獎,是我市唯一一名從事農業科研的獲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