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走進我們的幸福小康]『親閨女』幫鄉親推開致富門
2020-10-03 10:32: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鄭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0月3日訊(記者 鄭通)『房前的小笨雞肥了,趕在節前賣掉這窩,再添一批小雞仔;屋後的苞米熟了,今年收成不錯,種糧一年比一年有賺頭……』金秋時節,來到哈爾濱市延壽縣六團鎮雙安村村民馮林家裡時,他正和老伴兒侯國芝聊著家裡的生活,臉上掛著笑。這笑容背後,是精准扶貧帶來的鄉村巨變。摘掉了『貧困帽』,這個普通農家小院裡發生了一連串可喜的變化。

馮林給大公雞喂食。東北網記者 鄭通 攝

  多了『小棉襖』扶貧隊長成了『親閨女』

  『天涼了,二老多注意保暖,我給你們買的衣服別捨不得穿……』9月下旬的一天,雙安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闞金玲特意上門,除了叮囑,還給馮林和老伴兒買了月餅。貧困原本和馮大爺一家不沾邊兒,夫妻倆吃苦耐勞,養育的三個兒子都很孝順。鄉裡鄉親們都說,『老馮家日子過得多好!』但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前,三個兒子相繼因病離世。一次次白發人送黑發人,老兩口哭乾了眼淚,巨大的打擊,更讓老人對生活沒了動力、沒了期望。『大爺大媽,以後我就是你們的親閨女,有啥話說給我聽,有啥事就找我辦!』就在老兩口生活陷入貧困、精神遭遇打擊之際,闞金玲帶領扶貧工作隊員進了家門。

  扶貧如何精准?首先要找到『窮根兒』。從那天起,冷清的農家院兒漸漸熱鬧起來。一有空,闞金玲就來到馮林家裡,髒衣服搶著洗、農活兒搶著乾,還和老人嘮知心話。『金玲三天兩頭往我這兒跑,她不是我們的孩子,卻把我們當做父母對待,扶貧工作隊從心裡溫暖了我們!』馮林說,『她要是隔幾天不來,我們老兩口還想她呢!』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一次次入戶走訪,一次次噓寒問暖,一次次扯著嗓子跟耳背的大爺大娘宣講政策……終於打開了老兩口的心結。

闞金玲和『老爹』查看玉米長勢。東北網記者 鄭通 攝

  多了『領路人』小庭院推開一扇致富門

  都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可闞金玲不只要溫暖貧困老人,更要成為『領路人』,為鄉親推開致富之門。『扶貧就是要精准施策,要針對每一戶的特點,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要讓他們有掙錢的門道。』闞金玲告訴記者,雙安村有3個自然屯,全村271戶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3戶、68人,其中,大部分是因病因殘和缺少勞動能力的老人。

幸福的『一家人』。東北網記者 鄭通 攝

  發展風險小、勞動量低的庭院種植和養殖業,是一條脫貧致富好路子。『大爺,我聽說您年輕時是村裡出名的獸醫,正好小院空著,我們工作隊幫二老建個家庭養殖場吧。』闞金玲幫馮大爺定下了脫貧路子,還利用扶貧資金給老人買了雞雛、蓋了雞捨。雞是小笨雞、人是實在人,小院雞捨滿了空、空了滿……有人慕名上門收雞,老兩口成了村裡的『養雞達人』。房前小院成了小笨雞的『樂園』,屋後的小園子也能刨出『金』。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馮大爺種了1畝半的優質玉米,一部分成了雞飼料,另一部分賣掉,又給家裡添了一筆收入。

  靠著小笨雞和苞米園,馮林和老伴兒摘掉了『貧困帽』,成了雙安村裡的脫貧『樣本兒』。

  『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實現貧困戶長期持續增收,鄉親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闞金玲信心十足。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