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10月23日,大慶日報以《商販少了,價格高了,小份菜火了》為題,報道了今年大慶市秋菜市場的變化。
那麼,今年秋菜的價格為啥上漲,菜農的菜都賣完了、冬天吃的蔬菜從哪兒來,大慶的地產秋菜受沒受災、供不供得上市民冬日的餐桌?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林甸縣宏偉鄉宏偉村窖儲的大白菜。

小眾秋菜今年很受追捧。

小三輪車送貨到家。
今年菜價為啥上漲?
地裡積水,畝產量略低;南方受災嚴重,到北方地頭兒搶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慶市目前的秋菜供應體制,一切按市場需求而定。政府對秋菜上市實行的是購銷渠道放開、價格放開、優質優價的原則,按照市場調節進行價格管理。也就是說,秋菜的價格是市場調節的。
關於今年秋菜價格偏高的原因,菜農孟凡生這樣說:『今年雨水大,地裡總不乾,苗就不愛長。我家3畝多白菜地,往年能起3萬斤,今年只有兩萬斤。產量少了,價格自然高。』
李亞傑家裡有14畝白菜地、六七畝蔥地。『地裡水大,大蔥薅不出來。去年一畝地能產六七千斤蔥,今年每畝少一兩千斤。要去上貨的話,那大蔥趕著拉趕著漲價。』
『今年秋菜的種植面積也沒有往年多,尤其是南方,更缺。南方如果不澇,咱的菜也不是這個價兒。』菜農李子祥告訴記者,『南方開大掛車到咱們地頭兒,白菜從土裡薅出來,黃葉子摘了,砍了根就能直接裝車,根本不用細拾掇,4毛錢輕松賣。去年,地頭兒批發價纔3毛。』
李子祥很是後悔,沒有在地裡就把菜賣了:『我家7畝地呢,正好夠南方一個大掛車的量,人家給0.48元/斤,我沒賣,折騰到大慶市裡,還得把老菜幫子摘乾淨,也就賣六七毛錢。』
『如果篤定了過幾天還會漲價,為啥不壓兩天再出手呢?』記者問。
『我們整不過來,苞米還沒掰呢。再說這麼多菜,也不是一天就能賣出去的。再等十天,萬一上凍了,地裡擱不了了,咋整?』孟凡生說。
地產秋菜產量如何?
單產雖略有下降,但種植面積多了兩萬畝,總產量高於去年
據悉,大慶市今年秋菜的種植面積近20萬畝,且部分秋菜采用的是套種和復種復收模式,比如在蒜地套種白菜、在西瓜地復種蘿卜和芥菜等,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經初步統計,今年大慶市秋菜總產量可突破70萬噸。
9月秋菜進入快速增長期,卻接連迎來了3場臺風。
『咱大慶的菜地,都是農戶手裡最好的地。地裡有水井,旱可澆、澇可排。』市農業農村局事業發展中心綠色食品發展服務站站長郝清元說,大同、林甸水下得慢一些,但杜爾伯特、肇州的影響不大。
為了將臺風、暴雨對大慶市蔬菜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市農業農村局下達多個緊急通知,各縣區農業部門組織鄉鎮蔬菜生產相關人員,在臺風到來之前,提醒農民做好防災准備、組織農戶展開蔬菜生產棚室排查;雨中,密切關注雨情、災情及天氣變化,安排專人及時報送農戶的受災情況;雨後,第一時間僱大型機械挖排水溝,將提前准備好的發電機組、水泵、水龍帶送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戶排水,消防車也去幫忙強排。
『從蔬菜本身來說,因為土壤含水量高,從地裡往出起的時候,有些費勁。但種植大戶沒受災,產量就有保證。』郝清元告訴記者,雖然今年雨水大,單產略有下降,但秋菜種植面積比去年多了兩萬畝,而且因為提前預警及時,災後處置得當,總產量是高於去年的。在黑龍江全省冬季地產鮮菜產量裡,大慶秋菜始終能佔到一半以上。
大慶秋菜能自給自足嗎?
市民就是不存秋菜,隨吃隨買,地產秋菜也供得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慶的秋菜一部分外運,一部分自銷,一部分冬儲,比例大致為1:1:1。
10年前,大慶市平均每人每年所需的秋菜總量約120斤左右,而現在,因為地產蔬菜的品種越來越多,秋菜需求量大幅下滑,也就六七十斤了。除了土豆、大蔥、白菜、蘿卜『老四樣』以外,大慶市的秋菜還有大頭菜、菜花、胡蘿卜、苤藍、芥菜、雪裡蕻等20多個品種。品種多了,『老四樣』的種植面積自然有所下調。
郝清元給記者算了這麼一筆賬:如果按人頭算,假設每人需要70斤秋菜,300萬人口,一共需要10萬多噸。『咱們總產量70萬噸,遠超過市民的需求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慶近郊的大部分菜農會將秋菜分成兩批出售,『先頭部隊』主要保證秋菜市場的供應,後者則將秋菜儲藏在自家的菜窖中,等到冬天再『上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菜農儲菜時間越長,價格越高,到春節時,菜價一般是秋菜價格的幾倍。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大慶市秋菜窖儲量至少在5萬噸以上。林甸縣宏偉鄉是大慶市最大的秋菜窖儲基地,全鄉有100多個菜窖。僅宏偉村,就能向市場輸送窖儲蔬菜1萬多噸,再加上地產鮮菜,市民就是不存秋菜,現吃現買,地產菜也完全供得上。
『很多市民願意吃地產菜,主要是因為口感好。集中窖儲的蔬菜,大菜窖內具備通風的氣孔,還可以調節氣溫,有的甚至還具備制冷功能,菜的水分、營養損失極小,比居民分戶存儲好得多。』郝清元認為,正因為有了農村的儲菜基地,市民纔逐漸告別囤積秋菜的生活。它不但為百姓提供了便利,對豐富冬季菜籃子、穩定物價也起到了杠杆調節作用。
政府如何穩產保供?
提高溫室產能、暢通產銷渠道,確保群眾『菜籃子』優質豐富
據悉,市民每天消耗的菜量為800至1100噸。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末是大慶市全年蔬菜產量最低的時候,地產鮮菜和窖儲菜每天供應市場的總量為200至300噸,本地蔬菜供應佔比40%左右。4月份開始逐漸增長,5月份可以滿足自給,6月到10月,菜量開始成倍增長,不但可以滿足本地市場,部分果菜品種還能『北菜南銷』。
郝清元表示,為確保大慶市蔬菜產品市場供應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大慶市主要從提高溫室產能、做好冷棚生產、暢通產銷渠道幾方面入手,無論發生什麼突發狀況,都能保證為商店和超市供應新鮮綠色的優質蔬菜,豐富群眾的『菜籃子』。
年初,疫情襲來,市農業農村局專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蔬菜生產指導工作的通知》,綠色食品發展服務站從大年初五開始,每天都會統計一次地產蔬菜的供給能力和窖儲釋放能力,看缺口是多少。
為提高蔬菜供給能力,大慶市著手擴大棚室生產,有效利用溫室的每一分土地和空間,采取多層覆蓋、間混套種、立體栽培等實用技術,搶抓速生蔬菜,堅持日采日銷。
統計數字顯示,大慶市春茬棚室產量不但穩產還高產,葉菜產量、窖儲釋放量均高於往年同期。
菜種出來了,可村子封閉,賣不出去,市農業農村局就聯系商務局和超市進行農超對接。同時統計每周的蔬菜市場價格,分析蔬菜供應及價格走勢,及時告知種植業戶調整地產蔬菜品種和供應量。『價格方面,也只是在春節過後15天內略高,總體平均價格與去年持平。』郝清元說。
為了提高農戶積極性,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還對一季度累計上市量達到50噸以上的種植大戶和累計向市場投放平價蔬菜達到2000噸以上的窖儲大戶給予獎勵,大慶市5家符合條件的蔬菜穩產保供企業得到了89.7萬元保供獎勵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