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龍江高校思政行|牡丹江師范學院:讓紅色文化成為思政課的『活教材』
2020-12-04 20:4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諾 安澤 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4日訊(記者 許諾 安澤 王春穎)日前,『龍江高校思政行』全媒體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等十餘家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采訪團,走進牡丹江師范學院,集中宣傳展示該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經驗。

采訪團一行走進牡丹江師范學院交流座談。

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王雅馨。

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張應力講述用藝術融入思政課程。

 

  牡丹江師范學院充分利用牡丹江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把弘揚東北抗聯精神與推進育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紅色東北抗聯精神培育時代新人,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

  作為東北抗聯精神主講教師,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王雅馨說,牡丹江地區是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根據地和主戰場,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抗戰所展現出來拯救危亡的愛國主義情懷、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戰斗意志和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

  近年來,牡丹江師范學院開展『線上線下』雙教學模式,探索了東北抗聯精神融入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做到『線上要有內容,線下要有活動』。王雅馨介紹說,開通東北抗聯精神微信訂閱號、東北抗聯精神網站學習專欄、網絡慕課等方式,豐富線上學習資源,做到『線上有內容』。

  為拓展學生視野,線下開展紅色資源文化實踐教學,挖掘東北地區豐富的抗聯遺址遺跡資源,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紅色教育資源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抗聯烈士陵園和戰斗舊址,吃抗聯飯、唱抗聯歌、走抗聯路等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沿著當年東北抗聯戰士戰斗的足跡,體驗抗戰時期艱苦的條件,接受思想上的洗禮。

  為了更好的將課程思政融入紅色基因,學院開展紅色遺址實踐活動;組建東北抗聯故事宣講團,開展了東北抗聯故事巡回宣講;建立以傳承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為主要研究課題的輔導員工作室;開展了『講一個抗聯故事、讀一本抗聯書、熟悉一位抗聯英雄、唱一首抗聯歌曲、走一段抗聯路』系列活動。

  2016年8月15日,學校打造師生原創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通過讓學生參演一部東北抗聯精神『大戲』,真正地實現了理論知識與紅色教育相結合。

向采訪團講述東北抗聯精神。

張應力在原創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中飾演抗聯老戰士。

中國抗聯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洪光。

  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張應力表示,師生原創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是每屆新生必看的一場演出。慢慢地有些學生就想參與進來,想飾演一個角色。『我們每一屆都吸納新生來參與表演,在排練之初,很多同學對東北抗聯精神並不了解,我就給他們講東北抗聯文化,跟同學們一起帶著感情去排練。』張應力說,學生們都稱他為『抗聯爺爺』,如今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也會將東北抗聯精神在學生中一屆一屆傳揚下去。《永不磨滅的信念》已在全國巡演40餘場,成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特色品牌。

  疫情期間,校團委組建綏芬河戰疫志願者臨時團支部,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曲孟園擔任臨時團支部書記。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曲孟園在綏芬河先後參與防疫值班、社區志願者、義務宣傳及現場消毒等工作。由於工作出色,被推薦到綏芬河市政府車隊,自駕私家車無償為防疫一線提供後勤保障。每日工作近16小時,日均送餐1200餘份,防疫物資500餘件,日行程近100公裡。曲孟園說,從未想過要退縮。這正是新時代東北抗聯精神在新時代大學生身上的印證。他表示,一定會牢記東北抗聯精神內涵,不負韶華努力學習,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如今,牡丹江師范學院常態化開展、高質量打造東北抗聯精神精品思政課程,形成了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紅色教育的融入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認可,也讓青年學生們把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到骨子裡。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