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立鎮標准化養殖小區裡的大棚養鵝。趙天琦 記者董新英攝

鶴立鎮鵝雛進場。趙天琦記者劉億服攝

鶴立鎮標准養殖小區養鵝場景。趙天琦記者董新英攝

黑龍江日報12月9日訊 如果說一只鵝的完整產業鏈條由養殖、屠宰、冷藏、速凍、食品加工、羽絨產業、銷售等構成,那麼,『一只鵝』養成的省百大項目前端連著養殖,後端連著市場,是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在佳木斯市湯原縣鶴立鎮工業園區,佳木斯市海南天歌商品鵝屠宰加工項目便是一個全產業鏈條的生動典型。
鵝加工項目——從南落到北
『今年4月份開建,8月15日正式投產,已達到日屠宰加工1.5萬只的生產能力。前些日子,一天收一萬多只鵝,一邊收一邊屠宰,現在全縣的鵝都不剩啥了……』海南天歌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單坤介紹,這是一個當年開工建設當年實現部分投產的省百大項目。該項目位於湯原縣鶴立鎮團結村,總投資3.3億元,分兩期完成。海南天歌牧業有限公司是集商品鵝屠宰加工與銷售、鵝肉制品加工與銷售、飼料加工與銷售、生物制劑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高技術公司。一期建設屠宰車間、冷庫、羽絨加工車間、污水處理車間、消防泵房,二期建設飼料加工廠、鵝血凍乾粉廠、食品廠等。一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屠宰加工商品鵝200萬只。目前,二期屠宰車間、冷庫及熟食車間已完成主體工程,正在開展內部裝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後,預計年可屠宰加工商品鵝1000萬只,可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年利潤3000萬元,稅金1250萬元。間接帶動本縣群眾年養殖商品鵝200萬只,年增收4000萬元以上,直接新增就業人員200餘人。
這個從海南落戶湯原的項目,為何選擇從南到北?單坤說,一是南方鵝養殖規模在縮減,北方養殖空間更大。再者是基於北方養殖鵝品質的考慮。『在北方養殖的鵝,鵝絨質量更好,公司正在上馬的羽絨產業,優質鵝絨是關鍵。』單坤坦言,選擇落戶湯原縣,與當地積極推進鵝產業發展密不可分。項目在施工時,便與當地養殖大戶簽訂了養殖協議,同時公司也發展了自己的養殖基地,『今年集中養殖了20萬只,明年准備集中養殖100萬只。』
鵝經濟模式——從養殖到孵化
大鵝產業是湯原縣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湯原縣產業辦主任張彪介紹,鵝產業作為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的一項內容,帶動了2300戶貧困戶參與養殖。貧困戶發展大鵝養殖,每只鵝雛給予5元錢補貼,調動了貧困戶參與養殖的積極性。
除了散戶養殖,湯原縣還積極推進建設高標准養殖小區。2019年,建了14個養殖小區,年養殖21萬只大鵝。在湯原縣,鵝產業發展呈現遍地開花態勢。以竹簾鎮新發村為例,該村大鵝養殖經驗豐富,依托新發村大鵝養殖合作社,通過采取『合作社+黨員+貧困戶』模式,積極帶動貧困戶發展大鵝養殖。2018年,由合作社黨員為全村73戶貧困戶代養大鵝,平均每戶代養大鵝100只,戶均增收860元。2019年竹簾鎮大鵝規模養殖戶共29戶,飼養量約為30萬只,其中種鵝3萬只。
為推動『鵝經濟』快速發展,新發村鑫發大鵝養殖合作社改建孵化場,項目建成後形成年可孵化20萬~40萬只鵝雛生產規模。孵化場還與新發村有勞動能力及有意願的貧困戶簽訂合同,每戶貧困戶養殖100只種鵝,種蛋由新發孵化場回收,預計每戶每年可增收5000元~8000元。今年依托新發村大鵝養殖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雞、鴨、鵝養殖4萬只,預計增收60萬元。下一步,該鎮將以孵化場為依托,采取『孵化場+合作社+農戶』模式,形成孵化、養殖、產蛋循環發展鏈條,繼續努力探索『大鵝養殖、鵝糞發酵還田、種植有機農作物』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綠色發展。
鵝產業微循環——從秸稈到還田
在湯原縣鶴立鎮,1985年出生的胡雲和是返鄉創業大學生,他從鶴立鎮太平村走出去,又回到家鄉創業,從養雞、養豬到養鵝,胡雲和是養殖能手。如今,他看准了鵝產業發展,注冊了湯原縣恆瑞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積極發展養鵝產業。
鶴立鎮副鎮長王玼玼介紹,全鎮大鵝規模養殖戶共4家,今年累計飼養鵝雛19.1萬只,這幾個養殖大戶帶動就業15人。今年49歲的劉振是脫貧戶,在胡雲和的養殖場打更,一個夏天賺了4000多元。『2019年剛剛試水養殖,當年養了3萬只。今年養了3茬鵝,共9萬只。』胡雲和經營的養殖小區共有10棟高標准的養殖棚室,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作為扶貧產業,正在為明年養鵝做准備。胡雲和准備的是『黃儲』,他養的鵝吃『黃儲』,是秸稈發酵料,鵝糞再用秸稈發酵便可以還田。這是一個微循環。『發酵肥都用於本村村民還田,2019年發酵11000噸,2020年發酵15000噸,還田1萬畝耕地。』
湯原縣循環經濟辦主任王向前介紹說,2019年湯原縣出臺了大鵝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鼓勵發展5000只以上的大鵝規模養殖,全縣大鵝養殖進入快發展階段。2020年全縣大鵝規模養殖穩中有昇,飼養50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66戶,養殖量達到84.59萬只,全縣大鵝養殖總量達150萬只。龍頭企業帶動,實現大鵝縣域內的屠宰和銷售,為湯原縣做大做強優勢特色鵝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