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9日訊 轉眼間,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娃們對考試感到緊張不安;而家長一邊擔心考試,一邊又對復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而覺得煩躁,容易情緒失控……連日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考前,這樣的問題幾乎發生在每個『家有考生』的家庭。如何破解這個問題?12月22日,記者對此事進行了采訪。

總沒胃口原來是考前焦慮作怪
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學生,面對馬上到來的期末考試,雖然平時他已經挺用功了,但仍舊覺得心裡沒底。『吃飯沒胃口,總覺得心裡慌慌的』,采訪中,小明這樣告訴記者。
很平常的考試,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心理負擔呢?記者采訪了第四十二中學的曲樹啟老師。
曲老師認為,學生考前焦慮的形成不外乎這幾個原因:期望值過高,而平時的成績不盡如人意,過高的期待和平時的能力形成了一定落差,這種不自信造成了焦慮。『有些同學復習的時候沒章法,更沒有計劃性。面對書山題海,手足無措。』曲老師分析說。另外,一些同學平時知識掌握得一般,復習的加速度讓他們不適應,從而造成焦慮。最後,長期挑燈夜戰導致沒精神,易產生焦慮和暴躁情緒。
當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前的時間無法保持安靜、同學之間因為小事愛計較等,都說明考前的情緒是焦躁的,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我認為,考試只是階段性的驗收,應該首先在學生和家長中提倡一種觀念:我努力,我心安,不求結果,纔能有個好心態。』曲老師說。

專家建議家長減少關注做好自己
考試是暴露問題的好機會,然而考試只會讓孩子焦慮嗎?並不是的,焦慮有時也會『傳染』。
家住讓胡路區的李女士告訴記者,雖然女兒剛上一年級,可是馬上要考試了,復習任務的加緊讓自己有點兒『喘不過氣』。李女士不好意思地說,自己也不知道為啥這麼緊張,每天一下班就撲到孩子的復習上,搞得大人孩子都挺累。
如何讓家長放輕松?記者采訪了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員沿冬老師。
據了解,近年來,不少家長的壓力、焦慮比孩子更嚴重,或者說孩子本身對壓力的管理是適中的,而因為家長太過緊張、焦慮導致孩子也緊張、焦慮。
那麼,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試呢?沿冬老師說,首先是忽略分數,重視暴露的問題。期末考試就是一個學期的知識考核,而不是人生的終點。家長甚至可以想,孩子考不好纔能暴露問題,問題暴露越多纔有更多的解決機會。
其次,成績出來後,家長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分析丟分點,將孩子的視野拉遠,纔有心情和狀態投入到之後的學習上。第三,『減少』關注。孩子考試,有的家長甚至請假陪考,大可不必。
家長將更多精力關注到自己的事業和愛好上,纔會精力充沛,心情愉悅,這樣的家長纔能對孩子有積極影響和榜樣作用。
相反,天天關注孩子學習,孩子也會壓力滿滿。
『如果考前行為、心情與平時明顯不同,就可能是過度緊張了。睡眠不正常、起床明顯感覺壓抑、心不在焉、易怒、總能挑出別人毛病、總關注身邊同學的學習動向等,都是考前焦慮的表現,就需要注意了。』



『育心行動』獲家長一致『高贊』
12月26日21時,伴隨最後一次答疑結束,我市為期4個月的『育心行動』暨線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系列公益活動完美收官。記者在市教育局了解到,課程開播以來,得到家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可,聽課人數近35萬人次,收到不記名課程評價9.4萬份,學習收獲8.2萬個,提出意見及建議1.8萬條,評價滿意率99.26%。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以前我常對孩子發飆,聽了課程後,我知道了應該學會管理情緒,這也是為了家庭和諧和身體健康。』還有的家長認真做了筆記:『這正是一年級家長所需要的,點贊!』不少家長說,聽課後也進行了反思,發現以前很多處理方法是錯的,真的是受益匪淺!
本報也溫馨提醒廣大家長,科學管理情緒,正確對待孩子的考試,避免以簡單粗暴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孩子身心受傷,引發心理疾病,甚至引發極端事件等不良後果,防患於未然,成為懂孩子的合格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