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端牢中國飯碗需要更多更好『中國芯』
2021-03-06 07:37:0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北京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黑土地上備耕正忙,走進田間地頭,『選啥種』成為老鄉們熱議的話題。去年,黑龍江喜迎『十七連豐』,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穩居全國第一,而回溯豐收之根本,中國飯碗裡滿滿的『龍江糧』,離不開日新月異的『中國芯』。

  種子有農業『芯片』之稱,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未來國際糧食總產增長的20%依靠播種面積增加,80%依賴於單產水平的提高,而單產提高的60%-80%又來源於良種的科技進步。作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開展種業創新,搶佔種業高地,黑龍江一馬當先。

  『十三五』以來,黑龍江共審定推廣主要農作物品種906個,大豆、水稻、小麥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主要農作物自育品種種植佔比87%。而放眼全國,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佔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中國飯碗』有保障,用種風險很可控。

  但毋庸置疑,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不少:部分糧食作物單產較低;少數專用品種進口比例較大;種質資源保護不夠……針對現有的問題,中華『大糧倉』黑龍江,如何打出漂亮的『翻身仗』?

  『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推進種業創新,基礎要打牢。新年伊始,黑龍江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加快種質資源庫和示范基地建設,今年將全省種質資源保存能力提高到20萬份以上。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建立健全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保護利用體系,纔能為挖掘優異基因,創制育種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奠定良好基礎。

  黑龍江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昇工程,啟動甜菜種質資源庫和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完成農作物品種測試站建設,推動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目前,省內科研育種單位83家,省農科院、北大荒墾豐種業種質資源庫現保存資源14萬份。

  黑龍江省農科院育成的『龍粳31』和『綏粳18』種植面積均超千萬畝,相繼雄居全國粳稻品種年種植面積榜首,『龍粳』系列新品種更是入選了『十三五』期間全國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

  北大荒墾豐種業建成了目前中國種企中最大的種質資源庫,打造起種子處理及檢驗檢測、分子輔助育種、基因技術等實驗室程序化運行的商業育種體系,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

  推動種業健康、持續發展,要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產業新格局,將保護、利用、發展有機統一。『健全種子研發體系,要先把現成的好種利用好,用推廣、服務的產業效益,反哺科研。』全國人大代表、北大荒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介紹,以北大荒集團為例,新建研發中心種質資源庫容量最高可達40萬份;在國內首創『流水線』育種模式,構建起由首席科學家負責,團隊成員分工協作,全創新鏈流水線運行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還將面向種植戶、面向農村打造30個新品種展示中心,因地制宜推廣優質品種。而在企業之外,也要精准對接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需求,營造產、學、研、用優勢互補的產業新格局,讓種業發展駛上降本增效的快車道。

  如今,世界種業正迎來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擁有近千億元的種業市場,站在共和國的肩膀上,黑龍江有條件、能力和信心,在新賽道上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發揮後發優勢,加快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的轉變。

  做強『農業芯』,要做好規劃擎畫藍圖,也需基層邏輯和問題意識。黑龍江正編制《全省『十四五』種業創新發展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明確目標、任務、措施。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種業規劃要做到腳步向下,吸收田間地頭的智慧,避免成為『空中樓閣』,實地調查研究種企所需、農民所想、消費者所盼,順應呼聲因時因地精准施策,纔能激活種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