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東北農業大學為農業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2021-04-13 17:03:57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農業院校肩負的使命是什麼?

  坐落在中國最北省份黑龍江的東北農業大學在農業科技化領域接力創新,為龍江乃至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做強種業『芯片』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立足龍江,服務三農。東北農業大學建校至今共培育了300多個優質的寒地作物品種,為東北乃至全國各個時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新品種和新技術。

  這是東北農大亮出的成績單。

  60年代初期,為解決大豆產量低的問題,該校選育出了東農4號,讓大豆當時的產量由每畝100多斤增加到300斤;80年代初期為解決高緯度無法種植大豆的問題,該校育成了東農36號,讓大豆的種植區域向北推進了100公裡;90年代為解決大豆優質的問題,該校培育了東農42號,成為當時出口創匯款的拳頭品種。截至目前,東北農大已經培育並推廣了100多個優質的大豆品種。

  陳慶山院長正在介紹不同種類的大豆。

  『東農42個子太高,節間又太長,在推廣過程中表現出倒伏和下部結莢少等缺點,遇到大風,雨水大的年份倒伏厲害,只能人工收獲,很影響商品性。』農學院院長陳慶山介紹說,我們也意識到該品種改良和昇級迫在眉睫,所以,我們以東農42為底盤品種,利用矮稈品種雜交,隨後又進行反復試驗,最終選擇其中一個品系作為區域試驗材料,命名為東農豆252,我們把這個品系拿到東農42推廣面積最大的區域試驗,結果完全超出我們預期,現在東農豆252已經是我省第二積溫帶主導品種,每年推廣面積在200萬畝左右,收到很多種植戶和加工企業的認可。

  除大豆外,東北農業大學在水稻、玉米等方面也選育出多個新品種。近五年,該校共審定大豆、粳稻、玉米新品種60個。

  目前中國大豆科研人員中,40%都有東北農大的血源,黑龍江省大豆科研一線的人員有80%畢業於東北農大。

  為黑土加『油』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紮根黑土地,守護黑土地。

  東北農業大學充分發揮土壤學、植物營養學、作物學等傳統『老』學科的歷史積淀與科學底蘊,為黑土地『冒油花』持續蓄力。學校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穎介紹,黑土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目前世界僅有三塊黑土區,中國擁有其中之一,而黑龍江的黑土資源份額可佔到全國的一半。另外,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形成緩慢,一厘米黑土土壤的形成就需要300到600年的時間,並且黑龍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因此黑土的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張穎院長正在介紹黑土的重要性及保護工作。

  目前張穎團隊針對於農用化學品污染、畜禽糞便重金屬潛在危害、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等方面進行黑土保護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產品化。

  『針對黑土不同地區有機以及無機污染的現實問題,通過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產品,力求實現在培肥土壤的同時,保持土壤肥沃與松軟性,有效提昇土壤肥力與有機質含量,避免有機肥中的重金屬在農產品中積累,加速有機污染物在農田中的消減速率,提昇作物品質與產量。』張穎說。

   科技賦能讓智慧農業紮根田間

  為實現科技創新助力龍江農業現代化發展。東北農大與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紅衛農場合作,開發建設了『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農戶提供全面、准確、高效的農業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東北農業大學的『智慧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蘇中濱教授團隊可以實時監測到農場所有的耕地衛星圖,並不斷更新數據。大數據分析系統會根據所有作物的生長變化,自動生成田間管理建議,為農戶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參考。

  蘇中濱教授正在介紹農業人工智能技術。

  『這個系統是2020年8月份正式上線運行的,農戶不需要親自去田間,只要有一部手機就能夠知道耕地的狀況,我們與農戶看到的內容是實時同步的,當農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也通過手機給他們相應指導。我們希望農戶能像離不開微信一樣離不開我們的系統。目前,一些農業大戶的反饋較好,其他農戶需要更多的培訓纔能熟練應用,我們也在逐步豐富移動端的功能,給農戶們更好的使用體驗。』蘇中濱介紹。

  據了解,該校的黑龍江省農業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現有本科生50-70人,碩士研究生10人左右,重點研究內容為智慧農業和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包括農業要素數據化可視化技術、空天地農情監測體系、農業智慧大腦、無人農場等。已經與包括方正、同江、樺南縣在內的多個市縣政府、北大荒集團國有農場、合作社等進行合作,使得科技成果得到推廣和轉化。

  建校73年來,一代代東農科技人纔薪火相傳,讓穩住『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越來越足。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