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印』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東方紅,太陽昇……』是歌曲《東方紅》中的第一句歌詞,巧合的是,『東方紅』和『太陽昇』也是黑龍江兩個火車站的名字,綿延的鐵路線仿佛把我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讓我們從『東方紅』出發,一路西行,直抵『太陽昇』,經虎頭要塞、跨萬頃良田,品味北國冰城的厚重、感受鐵人精神的洗禮,追隨共產黨人的初心足跡,探尋龍江百年發展脈搏。
第二十八站哈工大博物館

在哈爾濱市公司街上,有一座始建於1906年的哥特式二層小樓,小樓經歷的百年風雨是對歷史無聲的見證,這就是哈工大博物館,近2萬件珍貴史料和藏品,講述著一所學校不平凡的百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亟須發展工業。東北地區成為中國重工業的集中地,一大批有志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祖國東北角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便是其中之一。『讓中國站起來,是我們那代人的強烈追求。』1953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畢業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火車來到哈爾濱,滿懷豪情。

1954年,秦裕琨(前面左三)就讀哈工大師資研究生期間與同學們合影。
和秦裕琨一樣,懷抱愛國初心,800多位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年輕教師承擔起全校的教學科研任務。短短十餘年,創辦24個新專業,不僅造就了哈工大『工程師搖籃』的美譽,也在全國高等教育界創設了一批新興學科,基本建成了以機電、電氣、土木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為國家早期工業化建設解了『燃眉之急』。

20世紀50年代,新調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師。
憑借『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哈工大還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理論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專門技術人纔,成為『國之重器』的鑄造者。『工程師搖籃』的名號自此享譽全國。

上世紀80年代,面對我國航天事業急需專業人纔的現狀,作為當時航天部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哈工大主動承擔航天人纔培養與技術工程重大攻關任務,1987年組建我國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纔、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航天學院。
幾十年過去了,學校已形成以航天學院為基礎,多學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務航天事業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學院也實現了多個『首創』和『第一』:
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套空間交會對接地面仿真系統;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航天用高精度雙軸陀螺漂移測試臺;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套衛星光通信星上終端,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發射成功我國第一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研發成功世界上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

參與『十二五』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中的14項,在航天平臺、新型載荷、先進制造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從『並跑』向『領跑』發展。全面參與『十三五』科技創新2030的16個重大項目,其中包括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機械手在軌應用、地面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天眼工程等大項目。已解決新體制雷達、衛星激光通信、高端精密儀器、空間機械臂、月球車等諸多難題,連續6年共7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