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馬駿 黑土地走出的紅色先驅
2021-04-25 09:18:2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曉雲 郭俊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寧安市馬駿紀念館。

  黑龍江日報4月25日訊 初春的古城寧安,牡丹江緩緩流淌,岸邊垂柳綻出新綠。帶狀公園裡,蒼松翠柏掩映下,一幢三層仿古建築顯得莊重肅穆,這座建築的飛檐下,懸掛著鄧穎超親筆題寫的匾額——馬駿紀念館。

  走進紀念館,聽著講解員深情的解說,那個對很多人來說只是藏在歷史深處的英雄形象愈發清晰起來。『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叫我不宣傳馬列主義,不搞革命,這比太陽從西邊出來還難!』馬駿曾經發出的鏗鏘有力的誓言,縈繞在人們耳邊。

  同學少年救國志

  1895年10月19日,馬駿出生在原吉林省寧安縣城寧古塔(現屬黑龍江省)的一個回族家庭。少年時代的馬駿聰穎好學,記憶超群,8歲入私塾讀書。

  1912年,馬駿到吉林一中讀書,第二年,17歲的馬駿在家鄉寧安參加並領導了有名的抵制日貨斗爭。在這次斗爭中,他表現出了講演天賦和組織纔能。

  1915年,他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此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國難當頭,馬駿和周恩來等同學奮起抗爭,成為南開中學學生運動的中堅力量。

  南開求學期間,馬駿把在學校接觸的新思想帶回家鄉。他召集群眾,宣講『二十一條』的侵略實質,揭露袁世凱賣國求榮的行徑,號召人民起來斗爭。他領著學生,在街頭巷尾高唱《勿忘國恥歌》,還穿上長袍馬褂,親自導演了新劇《一念差》,諷刺袁世凱妄圖復闢帝制的倒行逆施,深受寧安群眾歡迎。

  五四先鋒得美名

  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馬駿在五四運動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影響,始終站在前列,勇於斗爭。他擅長演講,無畏無懼。為了反抗壓迫和統治,他多次以組織者的身份發動學生和各界民眾組織示威、游行、請願以及罷課罷市等行動,並被選為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成為五四運動京津地區主要青年領袖之一。

  8月26日,為營救在聲援山東慘案中被拘禁的請願代表,馬駿被京津學生代表公推為學生運動的總指揮,率領天津、北京、濟南、煙臺等地4500多人,在天安門前舉行了學生請願大示威,要求懲辦元凶,釋放請願的代表。軍警以皮鞭、槍托毆打學生,威逼交出馬駿。馬駿挺身而出,從容被捕,由此得名『馬天安』。

  迫於壓力,北洋政府釋放了全體被捕代表。出獄後的馬駿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撰文說:『進獄以前的馬駿是家人的馬駿,出獄以後就是國人的馬駿。』

  白山黑水播下紅色種子

  1919年9月6日,馬駿、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等進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覺悟社』,出版《覺悟》雜志,宣傳進步思想,成為當時天津反帝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是共產主義小組的萌芽。

  馬駿經過革命斗爭的洗禮和錘煉,不斷地成熟起來。1920年,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中共早期黨員,也是天津和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

  1922年初,馬駿受中共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派遣,到哈爾濱開展革命活動。馬駿回到東北後,經常活動於寧安、哈爾濱、吉林等地。他善於廣泛聯系各界進步人士,擴大革命力量,利用各種關系,向商、學界進步人士宣傳革命思想。

  『在家鄉寧安,馬駿建立了第一個黨小組,成為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創始人。』原寧安市委檔案研究室主任趙新華介紹,馬駿在寧安開展革命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他播撒的革命火種卻在這裡生根發芽,快速蔓延。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和帶動了一大批群眾,他的親弟弟馬驥(1942年犧牲在北京)、表妹韓幽桐就是其中的代表。

  馬駿是最早來哈爾濱從事革命活動的共產黨人。他住在南開校友、著名教育家鄧潔民先生創辦的東華學校裡,並在此執教,同時進行革命活動。他又通過東華學校校醫王錦生的介紹,結識了進步青年韓迭聲。

  馬駿向韓迭聲、於芳洲等人介紹天津反帝救國的斗爭經驗,指導他們組織了『哈爾濱救國喚醒團』,從此,哈爾濱各界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之後,哈爾濱各行各業都分別成立了『救國喚醒團』分團,工人來了,學生、商人還有婦女們也紛紛加入。他們積極宣傳反帝救國,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到1922年2月,『救國喚醒團』由最初的30個發展到64個,並成立了聯合會。

  指導組建救國喚醒團,是馬駿在哈爾濱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貢獻之一。哈爾濱『救國喚醒團』領導的反帝愛國運動持續半年之久,不僅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斗爭的力量,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哈爾濱的代表勢力,為後來黨領導的反帝愛國斗爭奠定了基礎。

  1923年2月,韓迭聲組織創辦了《哈爾濱晨光報》,馬駿利用這個陣地,發表多篇文章,宣講救國道理,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和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推動了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

  1923年9月,馬駿受黨組織派遣,到吉林毓文中學任英文教員兼作訓育學監,以此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期間,馬駿在學生中秘密組織『讀書會』,努力宣講革命真理。

  1925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吉林,馬駿四處奔走,發動各界群眾聲援,指揮各界人士4000多人示威游行,支援上海工人反帝愛國斗爭。這是吉林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規模空前的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揭開了吉林革命歷史的新篇章。

  『在吉林開展革命工作的時候,軍閥為了抓捕馬駿,將支持他革命的父親殺害。』趙新華說,面對反動政府,馬駿毫無懼色,他犧牲了最重要的家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革命火種播撒在東北這片白山黑水之間,為東北黨組織的建立和接下來的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受命危難英名永存

  1925年,在李大釗的邀請下,馬駿赴莫斯科留學,成為莫斯科中山大學第一期學員。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中國,馬駿毅然受命回國,擔負起中共北京市委的組織恢復和重建工作。

  馬駿秘密到達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北京。奉系軍閥得知他回京的消息,在城內布下很多暗探和軍警,日夜搜尋他的下落。馬駿常常置身於貧民窟、工人區,積極發動群眾,組織革命力量。在他的組織領導下,群眾很快發動起來,黨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

  1927年11月中旬,中共北京臨時市委成立,馬駿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但臨時市委11月下旬就遭到了破壞。12月3日,馬駿同其他四位委員被京師警察廳逮捕,關押在北京中央監獄。

  如今,在馬駿紀念館裡,既有馬駿在獄中面對酷刑、精神折磨和高官厚祿收買全然無動於衷的畫像,也有場景再現當敵人以死威脅時馬駿憤然提筆,寫下『故共產黨員馬駿之墓』的一幕。

  韓琳琳是馬駿烈士的重外孫女,如今是馬駿紀念館講解員。她說:『太姥爺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令反動軍閥無計可施。1928年2月15日,他穿著潔淨的藍色長袍從容出監,囑咐太姥姥好好撫養孩子,讓他們長大成人,隨後脫下長袍交給太姥姥留作紀念。』

  馬駿烈士慷慨就義,年僅33歲。

  消息傳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全校師生舉行了追悼會,並把中山大學俱樂部命名為『馬駿俱樂部』。1945年中共七大舉行革命烈士悼念儀式,馬駿的名字列在革命烈士的名單中。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共中央為馬駿舉行了公祭儀式。將其墳墓遷入北京東城日壇公園,以供後人瞻仰。墓碑上的碑文『回族烈士馬駿之墓』為鄧穎超所書。1995年,在烈士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寧安市的馬駿紀念館隆重開館。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