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從東方紅到太陽昇 | 石油情懷 科技之光——大慶石油科技館
2021-05-04 09:32:16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步』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

  『東方紅,太陽昇……』是歌曲《東方紅》中的第一句歌詞,巧合的是,『東方紅』和『太陽昇』也是黑龍江兩個火車站的名字,綿延的鐵路線仿佛把我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讓我們從『東方紅』出發,一路西行,直抵『太陽昇』,經虎頭要塞、跨萬頃良田,品味北國冰城的厚重、感受鐵人精神的洗禮,追隨共產黨人的足跡,探尋龍江百年發展脈搏。

  第四十三站

  大慶石油科技館

  在大慶市讓胡路區,有一座展示大慶油田發現以來科技創新發展歷程、勘探與開發技術創新的石油科技館,它是一部展示大慶人為石油事業無私奉獻、對石油開采技術創新執著追求的生動教材。

  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打響,如何快速提高會戰人員的石油生產知識,把地下油層情況搞清楚,是會戰指揮部面臨的緊迫任務。4月9日,在油田召開的第一次技術座談會上,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康世恩提出了辦『地宮』的想法。所謂『地宮』,就是把生產試驗區的地下狀態縮小比例臨摹到室內,用實物、模型、圖表、文字等方法形象地介紹松遼盆地的局部狀態,讓石油工人了解石油勘探開發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術手段。通過『辦地宮』『游地宮』,油田培養了一批地質人員和油井分析能手,改變了采油工人過去只管井口和地面『量油測氣、清蠟掃地』的局面,提高了油井管平和油田勘探開發水平。

  1963年底,『地宮』隨地質指揮所整體西遷至讓胡路區,後又幾經昇級改造,2009年9月21日,更名為大慶石油科技館。

  大慶石油科技館主體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展示面積3.5萬平方米。展廳內部由陽光大廳、序廳及8個常設展廳組成,是國內最全面的反映石油科技題材的現代化專業科技館。

  在歷程廳裡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是大慶石油會戰初期使用過的刮刀鑽頭,被譽為『功勛鑽頭』。1960年石油大會戰開始了,由於大慶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油田上部地層以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粉砂岩為主,較松軟易水化,造漿性能很強,使用牙輪鑽頭極易泥包,嚴重影響鑽井速度,需要換成刮刀鑽井鑽頭。1961年大慶油田開始組織鑽頭攻關,1962年成立鑽井技術研究室,並於1964年10月12日試驗成功,鑽頭闖過千米關。1971年大慶石油人再次進行了雙切削角斜拉筋千米刮刀鑽頭攻關,於1974年在喇嘛甸油田會戰中推廣使用,單只鑽頭平均進尺1083.48米。

  整個科技館通過詳實的圖片、影像、實物、電動模型、聲光電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石油的生成與開采、石油的勘探與利用及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

  大慶石油科技館是大慶油田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普及石油知識的一個重要場所。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