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他是東北民主政權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黑龍江恢復發展農業生產的直接組織者和新文化教育事業的拓荒人。系列報道《紅色記憶·百年百人》,帶您緬懷人民的公僕——林楓。

在望奎小城有這樣一座古朴安靜的小院,一百多年前,林楓就生活在這裡。經過修繕,如今這裡成為了林楓同志故居紀念館。這裡收藏著60多件林楓同志生前用過的珍貴物品以及140多件文史資料,展櫃中這些泛黃的手稿信函、老舊的鋼筆、斑駁的公文包,生動地再現了林楓同志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圖片1906年,林楓出生在望奎縣。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擔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是北平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和黨北方地區重要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林楓到山西工作,成功領導了晉西南的抗日救國運動。1945年抗戰勝利後,林楓受命返回東北,參與組織和領導東北的接收和各項工作的恢復與發展。

望奎縣林楓研究會的會長張德友說,他帶領1900人的中高級乾部團由山西的大興縣出發,奔赴沈陽,按現在的高速公路路線計算是1300公裡,但在那時候是2500公裡,翻山越嶺,還有敵佔區,非常艱苦。林楓愛人郭明秋帶著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一歲,為了減輕部隊負擔,林楓和郭明秋把孩子送到老家去寄養。夫妻二人的大女兒、二女兒都在山西抗戰時期夭折了,為了保證東進部隊的快速前進,林楓第三次捨棄了自己的骨肉。

經過一個多月的急行軍,乾部團比國民黨軍隊早四十多天進入沈陽,為開創東北根據地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林楓同志故居紀念館館長李銳講解到,林楓在發動群眾的過程中,不是照搬老解放區的減租減息,而是從實際出發。他認為當時東北廣大人民被漢奸、土匪和惡霸壓在頭上,發動群眾要從反殲清算、剿匪反霸入手,然後再進行減租減息,從而把東北的土地改革轟轟烈烈發展起來。

在林楓主管東北地區農業工作期間,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尤其是東北三年解放戰爭期間,支援前線糧食達90億斤。遼沈戰役期間,支援前線的糧食達一億多斤。林楓同志故居紀念館講解員肖桔說,東北西部防護林佔地區域圖標注了防護林南起渤海灣的山海關,北至黑龍江的富裕和甘南,總括60餘縣,受益面積達40餘萬平方公裡,像這樣的防護林在我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壯舉。

從創辦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國有機械化農場到營造東北西部防護林帶,再到興修水利整治水患改善生產,在東北工作的近十年間,林楓踐行著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黨史研究一處負責人崔艷波說,林楓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一貫堅持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他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人民的公僕,並始終把從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望奎縣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邵丞說,我們要深切感受林楓同志忠心向黨,全心為民的赤誠革命情懷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的優秀品格,從中啟迪思想,著力提昇機關黨員乾部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