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老工業基地加快轉型昇級、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不斷鞏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生態新畫卷徐徐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打好組合拳,築夢黑土地,爬坡過坎開新局,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讓小康成果惠及更多百姓,譜寫振興發展新篇章。
脫貧攻堅共繪鄉村新藍圖
5月中旬,走進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一棟棟新居透著民族風情。在八岔村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脫貧戶周洪香和其他10多位村民正在唱赫哲族傳統民歌。
72歲的周洪香和老伴劉永全如今住在赫哲新居裡,『以前在山上住地窨子,打魚時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天半個月,現在得益於黨的好政策,赫哲人的日子越來越好。』周洪香說。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僅存300餘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從原始漁獵為生到當下安居樂業,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響了新時代的『烏蘇裡船歌』。
大興安嶺南麓片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覆蓋黑龍江省11個縣,拜泉縣就是其中之一。
5月初,在拜泉縣長春鎮滑子菇產業扶貧基地,裕民村50歲的脫貧戶時雪花在這裡務工,『每個月在家門口能掙3000多元。』時雪花很知足。

為決勝脫貧攻堅,拜泉縣發揮扶貧產業項目資產收益金正向激勵作用,把資產收益分配和勞動掛鉤,去年底全縣22個產業扶貧基地安排就業人員5000餘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5月15日,黑龍江省望奎縣海豐鎮恭頭一村脫貧戶邊志富在中藥材基地勞作。過去,恭頭一村村民以種地為主,村裡沒有產業。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民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的中藥材產業之路。
這兩年,正是靠著產業發展的韌勁,邊志富嘗到了甜頭,實現了脫貧,走上了小康道路。
危房改造、產業扶貧……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黑龍江省28個貧困縣已全部摘帽,177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如今,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全省農村乾部群眾正在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而奔忙。

開拓創新凝聚振興新動能
5月初,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廠長許四海正和工人操作萬噸水壓機,一個紅彤彤的鋼坯在水壓機錘煉下,慢慢變成了大型工件。
『現在我們水壓機鍛造廠不愁訂單。』許四海說,廠裡的創新團隊攻克很多超大鍛件及核電高端產品鍛造工藝難關,填補了多項國內行業空白,贏得了國際話語權。

這是黑龍江老工業基地轉型昇級的一個縮影。
前幾年,中國一重出現虧損,一度舉步維艱。近年來通過創新驅動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2020年,中國一重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7.19%,今年一季度,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1%。
面對產業結構偏重等制約因素,黑龍江紮實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不斷優化昇級產業結構,提昇創新能力。
為破解民營經濟偏弱問題,黑龍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過去五年,飛鶴乳業、建龍集團等一批民營企業相繼加入百億級企業行列。
『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高於規劃目標0.8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1%,高於規劃目標2.1個百分點。
作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近日,黑龍江七星農場水稻插秧拉開大幕,種植戶劉永兵種了150多畝水稻,今年用上了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

『不僅節約了勞動力,還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插秧質量。』劉永兵說。
近年來,七星農場不斷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提高了現代農業管控能力和糧食生產水平,智慧農業漸入『快車道』。
5月18日,在我國『東極』撫遠市的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一臺臺高速插秧機正在水稻田中作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說,五年來,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社員由原來的38戶82人發展到124戶336人,水稻平均畝產從1000斤提高到1100斤左右,還把『玖成鮮米』銷往北京、江蘇等地。
當前,黑龍江糧食產量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連續10年領跑全國,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地位更加穩固。
綠色生態注入發展新理念
5月初的一天,在黑龍江省伊春市溪水林場,不時有飯菜香味從院中飄來,叮叮當當……天沒亮,劉養順和妻子王秋娥就開始忙活兒,一人准備菜品,一人收拾餐桌用具。
很多人想不到,5年前還是一名普通退休林場職工的劉養順,能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家樂老板。

『旺季那會兒想吃都得提前預訂,院子裡十幾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滿滿的,別提多熱鬧了。』劉養順說,林區人曾把過度開采當成來錢道,如今明白了,把林子養得更綠,依托生態發展旅游,『綠樹生金』的路纔能越走越寬。
不只劉養順,伊春許多林場退休工人都放下鋸刀,改拿菜刀,烹飪『生態飯』。
伊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障區。五年來,伊春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31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到83.8%。目前,伊春市森林蓄積量3.74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0.59億立方米,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
5月20日一大早,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松花江外灘公園的江畔棧道上,不少市民在散步,不時有市民將手機鏡頭對准松花江邊的美景。『這幾年變化太大了,以前江邊有船廠和夜市,雖然看著熱鬧,但烏煙瘴氣,水污染嚴重。現在夜市變成了籃球場,船廠也遷走了,看著心情也舒暢了。』市民劉德安說。
佳木斯市松花江外灘公園環境的明顯改善,得益於河湖長制。過去佳木斯市一些河湖段亂佔、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突出。近年來,以河湖長制為依托,佳木斯市推進河湖清『四亂』和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全面提昇水域岸線生態環境。
『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河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截至目前,各類自然保護地481處的面積佔全省面積的24.44%。
初夏時節,行走在龍江大地,綠意盎然,一幅幅壯美的生態畫卷,成為小康路上的幸福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