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央媒看龍江|神奇壯美黑土地 蓄勢騰飛正當時
2021-05-19 09:10:24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黑龍江,地處祖國『雄雞』之冠,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這裡有萬頃良田,稻浪翻湧,是祖國的大糧倉;這裡有大江大湖,浩瀚林海,是祖國北方的生態屏障;這裡有綿延近3000公裡的邊境線,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這裡有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激勵無數龍江兒女奮勇拼搏謀振興。

  從莽莽荒原到沃野千裡,從松基三井第一股油流到現代化大油田,從老工業基地到新興產業,在黨的領導下,黑土地上的城鄉面貌正發生著巨變。

  鞏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

  5月的龍江大地,春風拂面,萬物復蘇。在黑龍江墾區,不少地方已經開始春播。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很多人並不知曉,這裡曾是野獸出沒、人跡罕至的莽莽荒原。

  1947年,為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乾部率部來到北大荒,在人跡罕至的千古荒原蹚出第一犁,也由此拉開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此後,由14萬轉業復員軍人、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的墾荒大軍,在北大荒創造了人類墾殖史上的奇跡。

  從開荒第一犁到現代化大農機,從早期墾荒人拋灑青春熱血到投身北大荒的科技新農人,從糧食產量由開墾初期0.048億斤到2020年430.5億斤,在北大荒博物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一串串數字,訴說著北大荒的滄桑巨變。『歷史上,這片富饒的黑土地曾多次遭受外敵蹂躪,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北大荒人,纔真正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博物館講解員深情贊嘆。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時指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北大荒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智能灌溉系統、病蟲害和地下有害氣體檢測、信息智能化采集和分析檢測……在七星農場,大農業插上科技化、智能化的翅膀。為讓農戶跟上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七星農場引進拖拉機模擬駕駛艙等教學設備,加強對種植戶的培養。『老一代墾荒人種地靠人拉肩扛,靠經驗,現在種地用的是現代化大農機,主要靠看數據。』七星農場農機中心主任孟慶山說。

  在黑龍江,不僅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農業經營模式也在悄然變化。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生產合作社等多種農業發展模式,令農民嘗到了規模經營的甜頭。

  在樺川縣玉成生產合作社,李玉成細數合作社形式的種種優勢:農戶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一方面工作量減少,一方面收入與過去持平,自己可以來社裡上班,也可以出門打工。由於規模生產,合作社更具議價能力,往往提前接獲訂單,或在電商平臺上賣個好價錢。

  不僅種得好還要賣得好,從生產合作社到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各地都在嘗試打造農業品牌。玖成水稻合作社積極注冊品牌、參加農產品展會、進駐抖音等平臺,『玖成鮮米』品牌在京津冀地區初步叫響。同時利用大數據,保障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滄海桑田,荒原巨變。如今,黑龍江的農業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2020年,黑龍江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臺風的不利影響,實現糧食生產『十七連豐』,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突出。

  發展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整潔的街道……走進黑龍江省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村民們在午後休閑打著門球。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吉林、黑龍江等地的有種植水稻經驗的朝鮮族農民紛至沓來,在這裡建成新中國第一個具有合作經濟雛形的集體農莊。

  近幾年,星火村著力提高稻米質量,開展傳統稻米加工,做長新型稻米精深加工產業鏈,米糠油提煉產品遠銷海內外。不僅如此,星火村還將農業種植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打造融合農業、旅游、文化產業於一體、具有朝鮮族民俗特色的美麗村寨,用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們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說到就要做到,今後黨和政府還會關心支持大家。』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考察,總書記的話語,暖人心扉,催人奮進。

  這幾年,赫哲人發展種植、養殖、旅游業,走上多元化發展新路,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說,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少在外打工、讀書的同胞看到村裡的發展機遇,紛紛返鄉創業。

  作為小說《暴風驟雨》的原型地,哈爾濱尚志市元寶村的巨變成為一個傳奇。1946年秋,黨的土改工作隊來到元寶村,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隨即展開,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75年過去了,在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的帶領下,元寶村由一個欠債27萬元的『三靠村』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7.35億元,人均純收入3.3萬元的富裕村。

  從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到轉產上岸的赫哲族人,從昔日小說裡的『光?屯』到今朝小康路上的『億元村』,黑土地上的一座座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的人們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從『百年口岸』到『龍江絲路帶』

  佇立在綏芬河市中俄邊境口岸,一旁『百年口岸』的石碑像一位期頤老者,見證著綏芬河百年來的滄桑巨變,無聲訴說著時光的故事。

  改革開放初期,綏芬河還是一座『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的萬人小城。20世紀90年代初,綏芬河被列為中國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一夜之間,這裡變成了對俄開放前沿,迎來了邊境民間貿易熱潮。『早在綏芬河建市之前,這裡已經開始了對外的貿易往來。最早的邊境互市貿易還是「以物易物」的形式,我們用西瓜等水果來換俄羅斯的化肥。』綏芬河自貿區專職副主任王鐳向記者講述著這裡對俄貿易的發展。

  2019年11月25日,首批哈薩克斯坦糖果以邊民互市貿易方式進入綏芬河口岸,這也是國家新的邊貿政策發布後,綏芬河口岸的首單互市貿易新增進口國商品。作為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部分,綏芬河片區圍繞互市貿易、跨境結算、通關服務等領域,開展特色化服務,『百年口岸』煥發新的生機。

  『一道長虹跨北河,往來憑此涉清波。』登上黑龍江大橋公園觀光塔放眼望去,黑河人盼望幾十年的畫面就在眼前。『十三五』期間,黑龍江大橋、黑河保稅物流中心、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對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一橋一管一道一線』串聯起黑河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黑河對外開放合作實現新跨越。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亞中心腹地,與俄羅斯有著近3000公裡的邊境線,建立了11個互市貿易區和1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對俄貿易年均增長12.5%,對俄貿易額佔到全省外貿總額的60%以上,佔全國對俄貿易總額的15%左右。

  不僅如此,以哈爾濱為中心,黑龍江向西開通了經俄羅斯至德國漢堡的哈歐班列;向東開通了經中國綏芬河至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抵達韓國釜山的中俄韓『哈綏符釜』陸海聯運班列。依托跨境運輸體系,黑龍江省加速實現從東北內陸省份到連接俄、日、韓以及歐洲各國開放樞紐的轉變。目前,黑龍江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系,『朋友圈』不斷擴大。

  近年來,作為東北門戶的黑龍江省積極打破『末梢思維』慣性,積極擴大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借助地緣和區位優勢,深入推動『龍江絲路帶』建設,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綜合跨境運輸發展、外向型產業集聚等方面取得成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構建全新對外格局。

  創新科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齊齊哈爾市中國一重重型裝備制造廠的裝配現場,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組裝,設備在這裡調試合格後,將交付給國內外用戶。『以一為重,永爭第一』,對於所有一重人而言,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承載的是中國一重挺起民族工業脊梁、加快鍛造『大國重器』的豪情壯志和時代擔當。

  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一重考察。兩年多來,中國一重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指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湧現,8項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科技成果問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7項。2020年,中國一重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94.3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7.19%。

  從傳統裝備制造業到新興產業,黑龍江省將科技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改造提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做文章。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相繼出臺《大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意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標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啟動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全省累計新注冊成立科技型企業超過35000家。

  2019年,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振興,黑龍江省啟動『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圍繞裝備、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已實施了51個項目,累計投資近3億元,帶動企業投入5億多元。

  30年的執著堅守,30載的刻苦攻關,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晶、譚立英科研團隊研發的激光通信技術,實現了我國衛星激光通信終端從無到有、從重到輕、從高速到更高速、從低軌到高軌的重大跨越,使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今,他們又開始致力於成果轉化。『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纔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譚立英說。

  目前,黑龍江省擁有81所高校,41位兩院院士,226家獨立科研院所。為了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黑龍江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新路徑,努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依托哈工大建立的省工業技術研究院,著力促進科研機構高新技術成果落地產業化,孵化工大機器人、大數據集團、小衛星、激光通信等一批科技型企業。

  吃『生態飯』為祖國築起綠色屏障

  『哈腰掛了,嘿呦,挺起腰來,嘿呦,往前走了,嘿呦……』風雪中,4個壯勞力步調一致,抬起剛伐倒的大樹,號子粗獷,響徹山林……20個世紀50年代,伴隨著黑龍江林區工人的伐木號子,一棵棵木材被運到祖國各地支援國家建設。

  在中國的林業發展史上,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與共和國一起成長,歷經歲月變遷。1949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大批帶著森林芬芳的木材,從龍江森工源源不斷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由於長期超負荷采伐,對大自然的欠債越來越多。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黑龍江森工林區一邊主動減少木材產量,一邊投入『治危興林』會戰。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黑龍江開始停下大規模砍伐的腳步。2014年,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天然林采伐全面停止,大森林開始全面休養生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大小興安嶺以綠色發展謀篇布局,林區職工放下油木鋸,吃起了『生態飯』,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築起祖國北方的生態屏障。

  今年65歲的劉養順是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的退休工人,從前以伐木為生的他如今依托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的好生態,開起了農家院。綠油油的青菜地,門口掛著紅彤彤的辣椒、黃燦燦的大玉米……走進院裡,淳朴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游客多的時候都忙不過來,旺季時每天接待的游客能達到二三百人。』劉養順笑著說,『都說靠山吃山,但吃法大不同了。以前靠砍木頭掙錢,現在靠好生態。自從發展生態旅游,開了農家樂,林區人對樹木更愛惜了。』

  在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的展廳裡,各式產品琳琅滿目,紅松籽提取的精油、樺樹汁制成的面膜、藍莓冰酒、木耳茸液、北沈香的木雕制品……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是伊春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伊春市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旅游強市』發展定位,堅持以生態為主導,向綠色要效益,推動產業發展向生態化轉變,加快構建以森林生態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藥、木業加工、綠色礦山5項產業為主導,以森林碳匯、冰雪經濟、體育賽事等為支點,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

  目前,黑龍江省森林總面積達到21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47.3%。森林蓄積達到22.4億立方米。草原面積207萬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5%以上。全省濕地面積達到556萬公頃,國際重要濕地達到10處。生態大省黑龍江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展現著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