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水電機組約佔國產裝機總量1/2;
煤電機組約佔國產裝機總量1/3;
重型燃氣輪機約佔國內市場1/3。
這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三大動力路』上分布的哈電集團的三家重要企業的生產成績單,他們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充沛的電能。
『三大動力』的發展史,一定程度上亦是我國發電設備行業乃至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縮影。作為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艦船動力裝置研制和成套設備出口基地之一,哈電集團服務國家發展需要,走創新路,闖改革關,推動了我國電力工業蓬勃發展,日益走近世界電力裝備制造業舞臺的中央。
踐行使命擔當
哈電集團是從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中的6項發展而來,是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搖籃。服務國家戰略和發展需要,既是哈電身為央企的使命擔當,也讓其收獲長足的發展動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1951年,哈爾濱電機廠(即哈電集團電機公司前身)接到中央指示,為使戰爭中被炸毀的四川下硐水電站盡快恢復發電,需搶制一臺800千瓦立式水輪發電機組。
電機廠立即投入到研發中,技術人員和工人幾乎吃住在車間,困難重重但他們熱情不減,不到一年便完成這一『壯舉』。這臺單機容量僅800千瓦的小機組,當時卻猶如一顆子彈,把新中國發電設備制造『0』的紀錄擊碎。

87歲的電機公司原副總工程師劉光寧回憶,1957年他曾在電機廠磨制過800千瓦的下硐轉輪,退休前參加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100萬千瓦水電機組攻關。『800千瓦到100萬千瓦,翻了1250倍。』他說。
第一臺水電機組、第一臺火電機組、屢破國外壟斷……70年來,哈電集團圍繞國家需要進行海內外布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哈電集團的產品覆蓋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走出去與世界巨頭同臺競技。

今年一季度,哈電集團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4.7%,正式合同簽約額同比增長40.0%,取得『十四五』開門紅。
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斯澤夫說,作為行業龍頭,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深度發展新能源產業、推進能源革命,是『十四五』哈電高質量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戰略方向。
5月15日,哈電集團與興湘集團合作,對湘電風能公司重組。新設立的哈電風能有限公司目前具備年產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2000臺能力,雙方將發揮人纔、裝備等優勢,打造中國風電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
真刀真槍『改』
2020年,哈電集團鍋爐公司從改革乾部任用機制入手,實行『全體起立,競聘上崗』,一批年輕職工通過公開競聘走上了管理崗位。
信息技術部副經理王世祥原是輔助設計室主任,看到公告後,抱著『將信將疑』心態前去競聘現在的崗位。『這相當於連跳兩格,難度很大。』王世祥沒抱太多希望。
『沒想到成功了。』王世祥說,他與公司簽訂了目標責任狀,一年一考核,如果完成得不好還有退出機制。
鍋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於龍說,公開競聘拼本事、拼敬業,選上的大家服氣,沒選上的也少有牢騷怨言。員工積極性得到調動,還給企業管理注入了新思想。
在東北,體制機制不活、市場意識弱、歷史包袱重等問題長期困擾國有企業。哈電集團近年來瞄准市場化轉型,『真刀真槍』全面深化改革,讓市場競爭觀念深入到企業內部各層級,激發新發展活力。
——『三項制度』改革實現主體企業全覆蓋。哈電集團總部部門崗位壓縮32%,總部人員編制壓縮41%。
——減掉歷史包袱輕裝上陣。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全部88戶企業、17333人安置工作。
——取消非優勢業務,所屬企業陸續實現鑄造、鍛造、標准件等業務社會化。
『企業剝離了社會職能,我們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發展裝備制造主業。』哈電集團汽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邱希亮說。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突破口。2020年,哈電集團一家下屬企業與5家金融資本、民企及員工持股平臺簽署《增資協議》,集團首家混改企業落地,既獲得了外部資金支持,又引入了民企靈活的機制。
一系列改革舉措成效漸顯。『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利潤年復合增長率達42.9%,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復合增長率11.9%,人均工資年復合增長率7.6%。
腳踏實地『創』
『這可是單機100萬千瓦機組的部件啊!』80歲的電機公司原負責人張德楠前幾年回到母廠,看到白鶴灘水電站機組的大型部件在廠房加工時發出這樣的驚嘆。
在目前世界最大的在建水電工程白鶴灘項目中,哈電集團攻克了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多項世界性技術壁壘,使水電裝備制造邁入百萬千瓦機組『無人區』。
在哈電生產車間,頂窗射進來一縷縷陽光,照在『依靠自己,創新驅動,承載民族工業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采』條幅上,這是哈電的初心。幾十年間,哈電腳踏實地創新,正經歷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部分『領跑』的轉變。
『三大動力』從『拜師學藝』起步,逐步與更多國家進行技術引進和探索自主創新。87歲的汽輪機公司原副總工程師吳愛中說,最初完全按蘇聯的設計圖紙生產,後來不斷嘗試創新,縮短技術差距。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哈電集團創造的215項『中國第一』裡,沈淀著企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哈電每年研發投入都達十幾億元,萬餘名專業技術人員聚焦原始創新探求發展密鑰。
2016年,哈電集團中央研究院成立,開展前瞻性技術、基礎技術和集成技術研發。
2021年年初,『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運,千裡外的哈電收到『華龍一號』感謝信。作為國內唯一具有自主制造『華龍一號』軸封式核主泵能力的供應商,哈電攻克多項『卡脖子』核電技術,提供了關鍵核島設備。

隨著改革創新邁入深水區,觸及的各方面問題逐漸暴露。整體看,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不會一蹴而就、原始創新能力還有待更快提昇,前行難度只增不減。
不只是哈電集團,老工業基地黑龍江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攻堅改革創新,分享發展紅利。數據顯示,一季度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1.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