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龍江這樣保護
2021-06-04 22:07:00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黑龍江逐漸探索出黑土地保護的『龍江模式』,黑土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高於東北黑土區平均水平。

  在綏化市北林區新華鄉新華村,能看到不少黃色的玉米秸稈,這並不是農民偷懶沒把地弄乾淨,而是為了保護腳下的這片黑土地。在將近50公分的斷層裡,其中30公分的深度都可以看到去年農民把秸稈翻埋到黑土裡的痕跡。

  綏化市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 張樹春:

  通過秸稈在耕層下面建了一個『土壤水庫』,雨水多的時候保水,雨水缺的時候蓄水。

  綏化市北林區地處松嫩平原的黑土核心區,靠著大自然的饋贈,這裡連年豐產。但近年來,黑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為了給黑土『增肥』,2015年,農技專家們決定將秸稈翻埋還田。

  綏化市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 張樹春:

  秸稈翻埋還田使土壤更加松軟了,秸稈腐殖質成為農作物的糧食,源源不斷地供應農作物生長。

  學習標杆好榜樣,離新華村不遠的立軍合作社,率先搞起了秸稈翻埋還田。

  綏化立軍現代農機合作社經理 馬春雨:

  經過翻耕的土地,看上去顏色就不一樣,黑黝黝,踩上去也很軟,挖下去以後土壤也特別的松散。這土地暄暄騰騰的,熱乎乎濕乎乎的,莊稼看著長得就有勁。

  一年接著一年乾,立軍合作社的耕地不僅恢復了生氣,還讓每畝玉米增產100斤。

  這幾年,針對不同積溫區、不同土壤類型,全省各地探索建立了符合實際的黑土保護模式。綏化安達市以較『瘦弱』的黑鈣土、草甸土、黑砂土為主,當地采取的是秸稈碎混還田技術,除了秸稈之外,還給黑土地『加餐』用上了有機肥。

  安達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 馮濤:

  碎混還田面積80萬畝,根據多年來的監測,秸稈碎混還田可使土壤有機質提昇12.05%。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分別提昇1.93%、1.0%和5.93%,耕地質量提高0.37個等級。

  齊齊哈爾龍江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風沙乾旱區,土壤肥力相對較弱。規模經營土地60多萬畝的超越合作社和中國農科院合作,成立保護性耕作試驗站,通過『寬窄行』免耕播種技術來保護黑土。玉米收獲以後,土地不進行任何翻耕,等到春播季節直接播種。

  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助理 馬志遠:

  用秸稈覆蓋土地的表面,使?情水分留在土地裡,不像傳統種植辦法,水分都流失了,通過七年我們的免耕種植,每平方米蚯蚓能達到一條到兩條。

  通過持續強化農藝措施,目前,黑龍江黑土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黑土耕地質量平均等級提昇到3.46,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