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聆聽評書故事 銘記紅色歷史 黑龍江衛視《抗聯英雄傳》全新方式講故事
2021-06-11 09:59:00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段評書,道盡忠貞報國英雄情懷;一段傳奇,銘記白山黑水紅色歷史。建黨百年之際,各主流媒體獻禮的文藝作品陸續推出,百花齊放。在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黑龍江衛視的《抗聯英雄傳》聚焦東北抗聯英雄人物,創造性地運用『評書演繹+嘉賓訪談+致敬作品』,大膽『破圈』,通過全新的方式講述英雄故事,給觀眾帶來觸心共情的視聽感受。

  『聽抗聯故事,學黨的歷史』,生動激蕩的評書演繹,感人至深的後代訪談,專屬打造的致敬作品,節目追溯還原英雄戰斗及生活經歷,探尋『東北抗聯精神』時代內涵,全景展現了黑土地上廣大人民的不屈斗志,和抗聯英雄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懷。『學史明志,以史育人』,節目與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聯合推出,號召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厚植『不忘初心、致敬英雄』的信仰理念,昂揚向上催人奮進!

  一、評書新傳,創新呈現載體講述英雄故事

  《抗聯英雄傳》的內容核心是講好英雄故事,多維度塑造英雄形象。如何能夠讓英雄故事更具觀眾吸引力?節目勇於創新,另闢蹊徑,選擇『評書演繹』作為故事的承載,將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與抗聯傳奇巧妙融合。節目特別邀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擔任評書演播嘉賓,充分運用舞美道具及背景視覺鋪墊場景,音樂聲效渲染氣氛,讓古老的曲藝表演煥發新的活力,使人耳目一新。『今天不說《楊家將》,也不說《岳飛傳》,單說《抗聯英雄傳》----』耄耋之年的老藝術家再登舞臺,鏗鏘燃情,百年傳承的評書藝術承載熱血賁張的抗聯英雄故事,觀眾收獲的是激蕩澎湃、超強代入感的收看體驗。

  致敬英雄趙尚志的節目中,劉蘭芳生動演繹了一段『勸降書假意傳真意,赤子心國情勝親情』的故事。講述趙尚志的父親被日軍逼迫寫下給兒子的勸降書,但敵人不知父子倆早已約定暗號,無論什麼情況下,只要見到有『亂命』二字相連,便是被逼假勸降,不可當真。劉蘭芳通過精湛嫻熟的演播技巧,將趙尚志父子同心巧施計謀,協力抗敵的故事演繹得懸念迭起、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在致敬八女英烈的節目中,一段『棄渡河一班御寇,永流芳八女投江』的評書小段,生動還原了八位女英烈犧牲前最後的場景。為了掩護大部隊安全撤離,八位女戰士放棄生的希望,主動吸引敵人火力。當打光最後一發子彈,她們手挽手步入了寒冷刺骨,波濤洶湧的烏斯渾河,毅然決然選擇投江殉國。通過燈光與畫面、音效與評書的綜合呈現,觀眾仿佛被帶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烏斯渾河邊,置身於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被八女英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深深震撼。

  《抗聯英雄傳》的節目中,每一段評書故事背後都承載一段生動鮮活的歷史。抗聯將領周保中中彈受傷,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他割肉取彈一聲不吭,戰友感嘆『勝過雲長』;抗聯英雄馮仲雲為抗日與妻子別離,自此失去聯系,直到12年後抗戰取得勝利,夫妻纔輾轉團圓;抗日群眾呂老媽媽為掩護抗聯戰士犧牲至親骨肉,趙尚志率領百名戰士跪地認母,場面讓人淚目……

  一把折扇、一塊醒目,一段段英雄傳奇;定場詩、煞尾詩,精心構思的評書筆法,傳統的藝術形式演繹全新的抗聯故事,創新的講述方式,刻畫出立體生動的英雄形象,彰顯出忠貞鮮明的英雄品格,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及對英雄深沈的敬意!

  二、全新視角,深耕鮮為人知的家國情懷

  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東北抗聯斗爭,鑄就了彪炳史冊的東北抗聯精神,白山黑水間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抗聯英雄傳》在挖掘英雄故事上下足功夫,力求用『小細節』彰顯英雄的『大無畏』,用『小故事』還原英雄的『大格局』。節目深耕英雄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家國故事,真切觸摸他們偉岸的人格和朴實的情懷,讓英雄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可敬可感。

  節目舞臺上,楊靖宇的孫子馬繼民,趙一曼的孫女陳紅,李兆麟的孫女李海濱,馮仲雲的兒子馮松光、女兒馮麗雯等許多東北抗聯將領的後代,深情追憶先輩。他們從親人的視角,近距離講述了許多催人淚下的英雄故事。『靖宇』意為『安定宇內』;『保中』意為『保衛中華』,這些令敵人聞名喪膽的英雄人物,不僅將使命刻印在自己的名字裡,還將信仰烙印在下一代的名字中。陳紅深情講述奶奶趙一曼為父親取名的寓意:因為出生那一天,恰是列寧逝世五周年的紀念日,『寧兒』這個名字,既是為了紀念列寧,更飽含了趙一曼對兒子在安寧中長大的殷殷寄托。為了讓更多中國人早日過上安寧的生活,趙一曼灑淚寄養年僅一歲的兒子,踏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母子一生再未相見。多年之後,當已經成年的寧兒看到母親留給自己的遺書,悲痛萬分,用鋼筆將『趙一曼』三個字深深刻進手臂,時刻不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節目現場,楊靖宇的孫子馬繼民眼含熱淚講述了奶奶跟爺爺分別二十餘載,一生都在期盼與爺爺重逢的往事。直到奶奶去世,家人都不知道化名『楊靖宇』的抗日英雄就是奶奶等了一生的人馬尚德。英雄犧牲多年以後,歷盡艱辛的一雙兒女終於在東北烈士紀念館見到父親的遺骸。如今,馬家後人謹記先輩囑托,不躺在爺爺的功勞簿上,自強自立,為國為民。

  穿越白山黑水的烽火歲月,追憶東北抗聯的悲壯史詩!『楊靖宇一喊二唱三打的策略』、『馮仲雲用女兒的哭聲掩護地下工作』 、『趙尚志犧牲在除夕夜,頭骨下落成謎』,每一個英雄的背後都藏著令人動容的故事,每一個家國故事,都閃爍著共產黨人信仰的光芒。《抗聯英雄傳》從新視角探尋英雄鮮為人知的生活與戰斗經歷,重塑大眾心中的抗聯英雄譜,讓英雄更有溫度,讓英雄形象變得更加飽滿、更加親近、更加有力,給受眾以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指引。

  三、多維表達,延展抗聯精神時代價值

  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革命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抗聯英雄傳》通過多維度的解讀,深耕東北抗聯精神的時代內涵和現實意義。節目邀請了黨史、軍史、抗聯史的業內權威研究學者擔任訪談嘉賓,運用翔實的歷史資料,為觀眾還原真實立體的英雄形象,解讀東北抗聯十四年的艱苦斗爭史。

  軍史專家劉波講述趙一曼在青年時期就展現出了忠貞報國的愛國情懷,她在身患肺病的情況下,連續五天五夜上街演講,泣血流淚感動無數群眾,喚起人們的愛國情感。抗聯史研究學者劉賢講述了楊靖宇立下的一條『怪規矩』:為了不給老百姓添麻煩,避免群眾把省下的吃穿留給抗聯戰士,楊靖宇要求部隊絕不和百姓一起過春節。一個愛民舉動,彰顯了這位抗聯名將愛護群眾,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李兆麟和戰友曾經歷五十天的斷糧危機,然而他們卻樂觀創作《露營之歌》,東北抗聯將士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英勇不屈的革命意志回響在鏗鏘的旋律中。

  《抗聯英雄傳》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將『舞臺演繹』與『英雄故事』有機融合,通過情景演播、聲音再現、歌舞渲染等多種電視化呈現,傾心打造專屬『致敬作品』,昇華情感、詮釋抗聯精神的內涵。哈爾濱一曼紅軍小學的學生和趙一曼孫女陳紅的跨越時空的對話,深情訴說八十載的思念與傳承;冷雲灑淚送子,再現了抗聯英雄捨小家為國家、不畏犧牲的革命決心……

  評書演繹、嘉賓訪談、致敬作品,《抗聯英雄傳》用多維度的表達將觀眾的情緒引向高潮,獲得情感共鳴,向英雄表達最深沈的致敬!節目面對廣大青少年受眾群體,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讓英雄精神接地氣、可踐行,引領青少年學史增信、學史力行!

  四、全屏聯動,構建年輕態主流融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抗聯英雄傳》力求『講好英雄故事,傳遞核心價值』,讓歷史中的英雄成為當代青年心中的『明星』,讓英雄精神對青少年形成更有效的引領。

  根據受眾特點,節目探索『全屏聯動』傳播方式,打通大屏小屏,構建年輕態融媒傳播。節目開啟錄制的同時,就率先在新媒發聲,錄制現場的精彩片段,傳奇故事,英雄後人聚首等內容,第一時間登錄新媒體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抖音等,了解節目看點,參與節目互動。在黑龍江衛視播出的同時,節目同步登陸學習強國黑龍江學習平臺、新華網客戶端、極光新聞、東北網、騰訊視頻、咪咕視頻等,受眾可以多渠道觀看節目。與此同時,依托優質內容,節目推出『致敬我的父輩先烈』『響亮的名字』等一系列主題短視頻,用碎片化的強故事喚起網友對英雄的追憶與敬意,迅速形成熱議話題。大小屏聯動,多渠道分發,引來觀眾好評如潮。很多青年網友留言:『原來黑土地上的英雄故事這麼感人,向英雄致敬,吾輩當自強!』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校,哈爾濱一曼紅軍小學,佳木斯樺川冷雲紅軍小學等不少學校都號召師生收看節目,學習紅色歷史,傳承英雄精神。江蘇常州覓渡橋小學將節目中的故事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刊登在校報上,孩子們通過節目了解英雄故事,學習黨的歷史,增強愛國信念。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黑龍江衛視作為主流媒體,緊扣時代脈搏,在建黨百年的重大節點,立足本土,深耕故事,充分挖掘白山黑水的紅色記憶,謳歌東北抗聯精神。《抗聯英雄傳》從『走進歷史、連接現實和著眼未來』多維度引導廣大青少年構築信仰,砥礪奮進,譜寫中華民族英雄精神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抗聯英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