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訊(記者 楊帆) 在中國航發東安航空鑄造公司,楊光山在東安鑄造工藝崗位工作了10餘年,他勤學苦練、穩紮穩打提高鋁鎂合金鑄造過程能力,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如今他是東安鑄造工藝主管、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鑄造副主任專家、中國航發人纔成長獎獲得者,而他也為了更好的產品和更優的工藝在一直前行。

不斷創新填補國內空白
2013年-2016年,在一種鑄造光譜標准物質的研制中,楊光山負責鑄造試樣的方案設計、制備過程管控、成分分析等工作,由於標樣的成分、均勻性、致密性要求極其嚴格,公差非常小,依照當時的原材料和鑄造水平很難達到,楊光山面對棘手的任務,勇敢迎接挑戰。起初,合金液熔煉采用生產現場的大容量坩堝,可是熔煉量大就會引起熔體質量不均勻等問題,不容易控制,且損耗巨大。楊光山果斷建議改成試驗用的小容量坩堝,並且細化了各個操作環節的控制要求,改善後,熔體質量少、燒損少、易控制,並且節約了成本。
當時車間的設施和人力不充足,條件比較艱苦,楊光山自行准備設備、工具、配料、稱重、切料,並全程監控熔化過程。稱重過程必須十分精確,他不厭其煩地反復調配合金重量,保證試驗的准確性。對每次實驗過程的澆注參數進行記錄,再對熔化好的試樣進行分割、分類、標號,檢測各小試樣的成分均勻性。根據每次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調整熔煉工藝參數。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達到了標准要求。
該標樣的研制成功,形成了合金爐前光譜檢測的標准物質,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且申請國家專利發明2項。
精益求精優化工藝流程
楊光山在不斷學習新技術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將精益的思維和方法應用於工作中,他在實踐中摸索了自己的一套工藝管理思維。2018年某機匣殼體在研制初期曾出現大面積夾渣、疏松、流線、縮孔等缺陷,缺陷多,返修難度大,報廢多,制約著產品的交付。楊光山接手後,並未急於立刻實施改進,而是將整個鑄造流程梳理一遍,親自跟蹤生產過程,自制記錄表,將難以評價的操作細化並形成評分標准,從而實現了一手材料的掌握。正是他嚴謹的思維、精益的管理,使機匣鑄造合格率提昇了30個百分點,徹底改變了交付月月欠賬的不利局面,保證了交付進度,也使主管的多種重點鑄件的合格率逐年呈上昇趨勢,及時交付科研鑄件。

作為鑄造工藝系統的『老大哥』,楊光山注重教給新人工藝技術、傳授做事的方法,更要做思想上的引領,形成標准化的工藝作業。他要求新工藝人員要熟悉鑄造的整個流程,多去現場學習,掌握每個工序的細節操作,為後續的工藝設計做充分的准備。在工藝方案設計過程中,他強調在初期的方案策劃上多下功夫,充分論證方案的可行性、評估得失,再憑借現場經驗,分析影響因素,最後跟蹤過程的執行,掌握最真實的資料和現場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的鑄造認知和鑄造專業能力。
他也常與其他工藝員交流思想,傳授做好鑄造工藝的經驗,『虛心、踏實,愛這一行,纔能踏下心來乾好這一行』。在日常工作中,他更以身作則,帶領工藝人員及時處理、反饋問題。擔任室主任期間,細化了鎂合金團隊任務分工,組織了不定期的內部交流和質量分析,完成了多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