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中國之行
2021-07-19 10:4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985年,我還是彼爾姆大學的一名年輕教師,剛通過莫斯科國立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即將被派往國外擔任俄羅斯語言文學教師,但具體被派至哪個國家還不知道。過了一段時間,我纔搞清楚,原來是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要派我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我欣然應允。

  我雖對中國了解不多,但一直對這個歷史悠久、偉大堅強的文明古國感興趣。小時候,我喜歡讀中國故事;長大後,願意翻閱史料,看過長城、天壇和故宮的圖片。我的父親(1985年時已去世10年)曾在哈爾濱參加過對日作戰。我們把他從中國帶來的一些小物件珍藏在家裡。

  不久,我便開始了我的中國之行。與我同行的還有11位蘇聯教師,分別前往北京、哈爾濱、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高校任教。我被分配到新中國的第一所師范大學——位於上海的華東師范大學。很快我就發現,這是一所久負盛名的高等學府,學生們可以接觸到現代科學的最新發現,接受高水平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外籍教師工作證。

  我的中國同事

  在華東師范大學工作期間,我首先接觸到的是從事俄羅斯研究的教師。他們中的一些人曾於50年代在蘇聯莫斯科國立大學學習,還有一些人在中國學習俄語。這些人性格迥異,但有很多共同點。一個特殊的稱謂很快在我腦海中形成,我開始稱這些人為——『中國的俄羅斯學家』。我努力回憶我身邊所有中國教師的名字,我將列出與我交集最多的人。他們是——外語系副主任餘震球,負責俄語教學工作,他是一位優秀的行政管理人員,淳朴善良、細心耐心,按照中國的習慣,我一直恭敬地稱他為『老餘』。

  朱逸森教授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翻譯過很多契訶夫的作品,並著有研究契訶夫作品的著作。他的妻子是俄語教研室主任——鄭文樾。

  許慶道教授是果戈裡和薩爾蒂科夫-謝德林著作的譯者,他是一位偉大的中國文化學者,後來在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國家研究所任漢語教師,也是俄羅斯戲劇愛好者。

  馮增義教授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翻譯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很多著作。

  主講俄羅斯文學的徐振亞副教授,是1970-1980年代俄羅斯文學作品的譯者。也是他告訴我,如何用中國傳統體操太極拳來強身健體。

  曹國維副教授是19世紀下半葉俄蘇文學優秀教師和翻譯家,我和他探討了很多關於俄蘇文學命運的問題。

  王冀剛副教授是著名的俄語語言學家,雖然他從未去過俄羅斯,但能講一口流利地道的俄語。

  童憲剛教授是一位優秀的語言學家,傑出的組織者,後來成為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的校長。

  馬嵐副教授是一位非常善良,極富有同情心的女性,有很強的幽默感,是施傑姆列爾作品的譯者。

  還有許多幫助我解決了無數日常生活問題的老師和翻譯家,他們毫不吝惜自己的時間,給予我莫大的幫助,比如馮天向和施國安兩位教授。這份長長的名單還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丁文禮、章昌雲、姚亦飛、陳永蒼、高維彝……這些『中國的俄羅斯學家』都成為了我的好朋友。在我離開中國後,與他們中的許多人還保持著多年的聯系。

  還有一些人已經逝去了,離我們愈發遙遠......那些已經離世的人將成為我永恆的回憶,依如1985年與他們初遇一般,如此善良澄澈的模樣永遠鐫刻在我心房。

作者與華東師范大學教師和進修學者合影,攝於1986年6月。

  前排為進修學者,左起依次為馬海燕、鄭仲陽、郝燕、鄭小欣、李靜、王琳、李勝軍

  後排為華東師范大學教師,左起依次為許慶道、餘震球、朱逸森、作者、童憲剛、馮增義、王冀剛

  記憶中的『中國的俄羅斯學家』

  『中國的俄羅斯學家』們都是品德高尚、聰慧叡智、樂於助人、靈魂芬芳的人。他們不僅精通俄語,而且對俄羅斯和中國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通過與其他省份高校的俄語同行進一步交流,不難發現,這些高貴的品質是『中國的俄羅斯學家們』共同的性格特質。

  幾乎所有在華東師范大學工作的俄羅斯人都積極參與了俄羅斯文學的翻譯——要麼是古典文學(普希金、果戈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要麼是當代作品(特裡豐諾夫、紮雷金、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施傑姆列爾等)。當時,蘇聯剛剛開始改革,許多曾被禁止的文學作品重新問世,我驚訝於中國對蘇聯作品的工作效率:作品尚未刊印在蘇聯的任何出版物上,就已有華東師范大學的老師著手翻譯。得益於中方教師們的盡心竭力,我在中國第一次閱讀了納博科夫、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的作品。

  隨著與『中國的俄羅斯學家』的深入交流,就會發現,他們對文學作品的處理是多麼認真:有時我會花幾個小時與之探討某個短語(甚至單詞),以了解其深層含義和情感色彩,了解這些詞會喚起讀者怎樣的情感共鳴。

  中國大學的教學非常注重深入了解單詞的含義。因此,他們會開設一些對我而言並不尋常的課程,比如『分析閱讀』『綜合閱讀』,而非普通的『俄語』、『俄羅斯文學』等。後來我意識到,如此深入的文本分析、含義闡釋以及與文本相關的讀者的情感印象研究源於中國研究古典文學的傳統。回到蘇聯,成為語言學院副院長後,我也為我們的學生開設了一門類似的特色課程——『文學文本分析』。

  我的中國學生

  中國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他們是學習上的有心人,努力從老師那裡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很幸運,與兩位碩士——貝文力(俄語名『瓦洛佳』)和王征(俄語為『季馬』)共同工作。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細心謹慎、堅韌不拔、對異國文化深度尊重的中國學生品質。他們也成為我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後來的事實表明,他們擁有過人的能力,都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祝願他們為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為大三學生授課『十月革命後的高爾基文學作品』,攝於1986年5月。

  我的中國朋友

  我和一群從各個省份到上海進修的大學俄語教師進行過深入的交流。他們都是熱愛生活、經歷豐富的年輕人,在中國歷史較為復雜的階段度過了童年和青年,這對他們的專業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障礙。但是,他們更加發奮圖強,試圖盡快趕上落下的課程,成為真正的老師。

作者與進修學者合影,攝於1986年6月。

  左起依次為馬海燕、鄭小欣、郝燕、作者、鄭仲陽、袁亞楠、王琳、李靜、李勝軍

  2021年,彼爾姆大學語文學系將招收第一批『師范教育』方向的俄羅斯學生,他們將成為未來的漢語教師。配套教材將於2026年出版,我們已陸續收到來自彼爾姆邊區各地的入學申請。漢語正逐漸成為我們這一地區的主要外語。當我回到祖國時,我意識到現在擺在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中俄關系。起初,這項工作進展緩慢,後來我的中國之行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與多所大學進行了座談,為中國學生和教師舉辦了講座。

  我還有一個尚未實現的夢想:在語文學系開設新的學科——東方學(以漢語為主要語言),並設立相應的漢學教研室。到目前為止,比爾姆大學還沒有設立孔子學院分支機構……這將是我未來十年的工作目標……

  作者:語文學博士、教授,彼爾姆國立科研大學語文系系主任 康達科夫·鮑裡斯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