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交界處的黑龍江省泰來縣屬於科爾沁沙地及周邊治理區亞區,曾經沙化嚴重。當地堅持造林治沙40餘年,積極探索多種治沙模式,有效控制土地沙化進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截至2020年底,泰來縣有林面積達76.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3.7%上昇到現在的14%。
晨曦尚微,一鳥蹁躚而至。岸邊的蘆葦叢旁,已等候多時的趙洪君接連按下相機快門,定格下水鳥的身形。『青頭白眼,褐羽白腹,是青頭潛鴨無疑!』趙洪君是黑龍江省泰來縣文聯主席,愛扛著相機到泰湖國家濕地公園拍鳥,這已是他連續第三年捕捉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的動人身姿。
『這裡以前是城東有名的鹼水泡子,夏天有臭味,冬天黃沙四起,經過多年的造林治沙和生態補水,纔有了現在的濕地公園。』趙洪君說。
位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交界處的泰來縣屬於科爾沁沙地及周邊治理區亞區,沙化土地面積一度達150萬畝;而今,泰來縣通過治沙造林,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3.7%上昇到現在的14%,64萬畝人工林構築起一道綠色屏障。
植樹造林,有效阻斷科爾沁沙地東擴通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泰來縣克利鎮克利村張老窩棚屯的50多戶村民忍受不了風沙,一戶接一戶選擇了搬離。
1974年,時年19歲的馮德新帶著3個弟弟到克利村投親落戶。『一張嘴,牙花子上全沾著黃沙。』馮德新說。
面對被沙丘蠶食的耕地,馮德新看在眼裡、疼在心裡。1985年,四兄弟下定決心承包下張老窩棚4000畝沙地種樹治沙。馮德新回憶:『當時馬車翻不過沙丘,人拉肩扛運苗送水;剛挖好的樹坑被風沙掩埋,只好接著再挖;栽下的樹苗旱死,就第二年補種……』
而今,4000畝沙地早已遍植白楊青松,30多年前栽下的小樹已亭亭如蓋。聊著聊著,馮德新鑽進林子采了一捧蘑菇出來。『晚上可有口福了。』他說。
防沙治沙造林海,不止一個馮德新。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泰來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在全縣規劃建設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為調動全社會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縣裡對外發包荒山,搞民營造林,出現了很多家庭林場。』泰來縣林草局林業工作總站站長李連海說。
李連海1985年從學校畢業後主動申請回到老家林業部門工作,是泰來縣數十年推進造林治沙工作的參與者、見證者。『那時下鄉就一輛自行車,一去就是10多天,跟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李連海言語間頗為自豪。

經過多年努力,曾經困擾泰來縣幾代人的黃沙,如今已被一道道綠色屏障遏制。截至去年底,泰來縣有林面積達76.8萬畝,林木總蓄積量達616萬立方米,有效阻斷了科爾沁沙地向東擴張的通道。泰來縣林草局局長董光說,曾經『十年九春旱、春旱連夏旱』的現象基本消失。
探索精准治沙模式,合理開發利用沙地
泰來縣大興鎮時雨村趙地房子屯東北方向,面積超過500畝的半流動沙丘『北沙坨子』,曾是李連海心中的痛。
『治理前,「北沙坨子」以每年4到5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推進,最近處距村屯不足百米。』李連海說,『2000年後曾相繼實施3次造林工程,但均以失敗告終。』
采取措施,治理風沙。2015年4月,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泰來縣決定采用『封閉式精准治沙』方式,再一次對『北沙坨子』進行治理。
當地先用草方格固沙,再選擇先鋒樹種營造混交林,並建造工程圍欄,防止人畜破壞,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控制土地沙化進程。為解決澆水難題,當地采取了『針刺式壓力注水法』——把空心鐵管制作成注射針頭狀,上面利用水管直接與水泵連接,把鐵管針頭插到苗木根部,再緩慢向上移動鐵管,水自下而上將整個苗穴浸透,能做到隨旱隨澆,確保苗木成活。
果不其然,當年造林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達到85%以上。6年過去了,『北沙坨子』綠樹成行、綠草茵茵,早已變了樣子。

大興鎮群眾在北沙坨子植樹。(資料圖片)
在多年的造林治沙實踐中,泰來縣始終圍繞『強生態、調結構、提質量、上效益』這一主線,相繼探索出『莊園式』『全封閉式』『低密度混交式』等多種精准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網、帶、片與喬、灌、草相結合的沙地治理格局。
在江橋鎮齊心村『莊園式』治沙開發區,無人機昇上半空,控制終端的顯示屏上,數十個百畝大小的綠色方格盡收眼底。2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黃沙地。『通過連片營造小網格的固沙林網,網格內遷入農戶從事農牧業生產,形成林果糧草、種養結合的生態經濟體系,從而達到規模治理和開發利用沙地的目的。』江橋鎮副鎮長王福慶說。
近年來,為解決半乾旱沙區『造林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問題,泰來縣林草局又逐步摸索出一種新的造林模式:『低密度混交式造林』,窄帶寬行、針闊混交、林藥間作。
『通過精准測算地表水、地下水資源量和降水補給量,依據植物的耗水特性和不同生長階段對水的需求,合理確定造林密度。』李連海說,『在節水的同時,還能增大林下空間發展經濟作物。』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綠色產業不斷發展
隨江橋鎮先進村58歲的奚秀志登東山遠眺,只見農田萬頃、林網縱橫。『「泰來縣大沙包,風一刮地就撂,春種三遍地,難得半成苗」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奚秀志欣慰地說。

8月24日,無人機航拍馮德新栽種的4000畝林地面貌。(泰來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沙土地裡刨來的吃食填不飽肚子,奚秀志在外打工闖蕩了大半輩子。2017年,他回到老家,成了名生態護林員,專職看護500畝樹林。妻子也被村裡聘為保潔員,兩人年收入過萬元,第二年順利脫貧。『年輕時被風沙逼著背井離鄉,沒想到現在吃上了「護林飯」。』奚秀志感慨,『像我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全縣有695個,通過巡林護綠有了份穩定收入。』
經過數十年的造林治沙,泰來人逐漸開始享受到生態紅利。『過去5年,畜牧養殖加工、健康食品、綠色能源三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縣投資建設產業項目146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5億元。』泰來縣縣長鄭德利說,2019年5月,泰來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碧波蕩漾,白鷺翔集。泰來鎮宏程村白鷺湖畔,一個集葡萄種植、紅酒釀造、溫泉康養於一體的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中。『村裡正在規劃依托田園綜合體項目發展鄉村旅游,明年5月項目正式運營後,將至少能有160名村民吃上旅游飯。』宏程村黨支部書記張樹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