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雙鴨山市叫響『黑土濕地之都』生態品牌
2021-09-16 09:34:42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9月16日訊 秋高氣爽,風行草偃,雲走鳥鳴;河流縱橫,灘水浩淼,魚翔淺底;藍天碧水,青草葦蕩,風光秀美……神秘的自然濕地景色迷人,呈現在眼前的恰似仙境一般的美麗生態畫面!

  『碧草無際遠,葦蕩連天碧,河水清波飄,水鳥漫雲空』的北大荒原生態自然靜謐風光美不勝收……游走其中,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翩翩起舞的丹頂鶴、悠閑自得的鴛鴦、三五成群的野鴨子、成群起飛的蒼鷺,在水草中起舞的各種水鳥……放眼望去,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如果是雨後的濕地,你會看見草岸上昇騰起氤氳的霧氣,草筏子中忽然衝出幾只叫不上名字的鳥禽,直飛雲霄,盤旋高空久久不去……『地河蜃樓』『星河浴日』的一系列奇特自然景觀,使人驚嘆、點贊叫好。

  深秋季節,來到『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雙鴨山,走進河流縱橫、灘水浩淼、魚翔淺底、水鳥翻飛、碧草連天、風光秀美的一個個原始濕地,感受的是天然風光無限美的迷戀陶醉,享受的是生機盎然的大自然的悠然愜意。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這是雙鴨山市依托自然優勢、注重山水相融,保護與利用相融,擦亮生態名片、叫響『黑土濕地之都』品牌的真實寫照。

  雙鴨山市生態環境優良,資源富集,是黑龍江唯一兼有大煤礦、大糧倉、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等特色資源的城市,被譽為『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

  濕地是一個地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最為密切,擁有『地球之腎』的美譽。雙鴨山市的濕地資源十分豐富,有著較高的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它不僅有保存完整的區域生態系統,而且也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繁殖的理想場所。

  近年來,雙鴨山市始終堅持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堅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濕地保護作為打造城市品牌、助推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本著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方針,堅持『以保護求發展,以發展促保護』的戰略,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至今,雙鴨山濕地總面積26.3萬公頃,超過市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擁有5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七星河、撓力河、雁窩島等濕地從西到東連片綿延300多公裡,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北大荒特有的自然地理風貌和生物多樣性,是三江平原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自然性的原始濕地,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重要生態區之一。

  原始濕地,在雙鴨山市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凸顯了三江平原濕地的縮影。雙鴨山曾獲得『全國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市』的殊榮。七星河濕地被譽為『中國白琵鷺之鄉』,千鳥湖濕地被評為『全國最美濕地』。保護區所在地全部為國家級生態縣。

  山林、草原、水面和濕地,讓雙鴨山環境清新,氣候怡人,生態優良。

  緊緊圍繞『生態立市』戰略部署,雙鴨山市始終把濕地保護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助推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市(地)級濕地管理局,在主要濕地保護區設置了專門管理委員會,初步形成了網絡健全、信息共享、責任明確、運行高效的組織系統。

  提出了由市政府統一監督、林業主管部門行業管理、縣區政府行政領導『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模式,並針對濕地分別隸屬地方、農墾、森工的實際情況,建立起區域合作管理協調機制,形成了中省直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科學劃分和界定濕地邊界。依據黑龍江省濕地名錄,落實縣、區政府濕地管理責任。為全面提昇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平,出臺了《雙鴨山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實施方案》。按照發布的雙鴨山市濕地名錄,確定各縣(區)濕地面積,明確濕地面積管控目標,逐級分解落實濕地斑塊管護責任,定期開展濕地保有量、濕地自然保護地的生態狀況評價,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生態質量不下降,全市濕地生態狀況良好。

  不斷建設和完善轄區各保護區濕地區域內的通行道路、氣象觀測點、生態監測站、標本室和瞭望塔等基礎設施,開展了基礎設施、資源保護、濕地恢復、科研宣教和生態旅游等建設工作,各級保護區建設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標准化、科研監測動態化和管護工作立體化。

  保護人類共同享有的自然生態資源,雙鴨山市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決心。采取治理與嚴厲打擊相結合,對保護區全天候保護。不斷加強項目准入審核,禁止影響生態環境的項目進入濕地保護區域,依法制止濕地周邊采伐林木、亂開亂挖、亂建濫佔等行為,大力開展禁捕禁獵禁牧專項治理活動,有效保護了濕地生物的多樣性,有力促進了濕地原生態風貌的保護與恢復。

  令人欣慰,正是由於對生態環境的一貫保護,雙鴨山市使大片的濕地基本保持了原生狀態,成為大自然遺留給雙鴨山人的一片自然聖地。

  人送濕地一份愛,濕地還人一片情。隨著濕地生態環境回歸原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鳥類飛臨這裡安家、繁衍後代。七星河、安邦河等各個濕地保護區成為了丹頂鶴、大天鵝、須浮鷗、白琵鷺、白枕鶴、白頭鶴、白鸛、灰鶴、蒼鷺、魚鷹等珍稀瀕危鳥類首選的棲息地,黑熊、野豬、?子和狼等珍奇野生動物的足跡在附近也時常可見。

  目前,全市各級保護區內分布近500種植物、20餘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數十萬只鳥類在此棲息。

  沒有保護的發展是走不長遠的,同樣沒有發展的保護也是沒有出路的。雙鴨山市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手抓濕地資源的保護,一手抓濕地資源的利用。

  2011年,七星河濕地保護區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寶清縣以七星河濕地聚集的珍稀物種白琵鷺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5%而被授予了『中國白琵鷺之鄉』稱號。特別是通過成功舉辦『中國北大荒雙鴨山濕地觀鳥節』,以及中央電視臺、黑龍江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有效地提昇了雙鴨山的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安邦河自然保護區建立了佔地295公頃的國家AAAA級濕地公園,拓寬了荷花池,新建了游船碼頭,使游客的游覽區域更加開闊,和自然更加融合。北大荒民俗風情園的建設,豐富了公園的文化內涵,全面提昇了保護區的管理能力。3000多平方米的省內最大的濕地宣教中心,堪稱亞洲之最,每年接待參觀人員10萬人次之多,成為我省東部地區重要的濕地保護宣教基地。

  對濕地的保護與開發也有效地助推了城市轉型發展。雙鴨山市以弘揚濕地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為重點,拓展生態旅游空間,延長生態旅游鏈條,圍繞安邦河濕地公園和七星河濕地公園,打造濕地生態旅游精品,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濕地生態文化旅游體系,促進了濕地生態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藍天碧水交相輝映,水禽鳥類翱翔空中,浩瀚綠洲一望無際,花草芳香令人陶醉。得天獨厚的濕地環境,不僅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候鳥棲息繁殖,還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好去處。每年,來雙鴨山市濕地旅游的各類游客多達幾十萬人次。

  如今,雙鴨山市濕地如同一條條秀麗的玉帶,滿載著蔥蘢的綠意,蓬勃的生機,與人類相偎相依,訴說著與水為鄰,生活有岸的悠閑與靜謐,見證著雙鴨山的變遷和發展。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亦或是未來,雙鴨山都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地用『天人合一、物我同舟』的大生態理念,堅定地守望著雙鴨山這片三江濕地的『濃縮版』。

  『黑土濕地之都』生態品牌,真正讓雙鴨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雙鴨山。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