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9日訊(記者劉嘉)近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鶴崗市。
興山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我從業幾十年以來,這部史詩巨作讓我終生難忘。』記者見到國家一級編劇、鶴崗市藝術劇院創作員陳佔國時,他仍沈浸在大型情景歌舞史詩《興山記憶——黨的光輝照我心》的一幕幕中。
《興山記憶——黨的光輝照我心》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配合鶴崗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而推出,繼大型音樂歌舞史詩《興山記憶》後又一部精品力作。
『以中國共產黨領導鶴崗人民抗擊日寇侵略、支援全國解放、開發建設邊疆以及今天建設、發展家鄉為線索,把抗聯文化、墾荒文化、礦山文化融入到劇情當中,展示鶴崗在不同時期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抒發全市人民傳承紅色基因,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感』。鶴崗市藝術劇院負責人劉芙告訴記者。
據了解。該劇從今年4月份開始籌備,5月1日正式進場排練,總時長約1小時40分,演職人員達到420餘人,其中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60多歲,演員結合了老中青幼,既有專業的演員,也有鶴崗的文藝愛好者。全劇分為序幕《花開向陽我心向黨》、第一篇章《星星之火點亮興山》、第二篇章《奉獻之歌響徹鶴崗》、第三篇章《美麗鶴崗走進春天》及尾聲《不忘初心走向輝煌》,由大型舞蹈、情景歌舞、大合唱、情景小品、情景對話、情景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組成,情景交融、時代氣息強烈,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半條被子 我黨和人民群眾密不可分
八十六年前,1934年11月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與部隊走散的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女紅軍們看到家境貧寒的徐解秀家中連一條被子都沒有,在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鶴崗市工農區團結街工委利民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孫喬是微電影《半條被子》的主創者,『我們從前期積累影視素材到劇本研討、再創作、再提昇、數次彩排、深入公園和轄區居民家中選場景,到後期在沒有專業的導演和演員的情況下,首次創作微電影,克服了重重困難。』孫喬說。
『所有演員都是第一次當演員,他們都是街道辦事處普通黨員,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背劇本、對臺詞、選場景,用深情的演繹,再現了三個女紅軍和瑤胞徐解秀既平凡而又崇高、美麗的人物形象,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一幕幕,呈現給廣大黨員乾部』。孫喬向記者介紹。
『半條被子』不僅是有形的實物,更是無形的精神,直觀折射出共產黨人不計得失、忘我無我的人格品質,『半條被子』精神乃『一條心』情懷,象征著共產黨和人民群眾不可分離的魚水深情。
老飛機房城市變化的真實寫照
在鶴崗市,隨著采煤沈陷區和城市棚戶區的改造,昔日的危舊平房正被新建的樓房,廣場,公園,綠地取而代之,如今,在市區已經很難見到成片的平房區。但有這樣一片平房歷史街區卻被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興山區的飛機房。
飛機房又名俄式八角房,因俯矙像飛機的形狀而得名。飛機房是中蘇友好時期為蘇聯專家建造的獨棟式別墅,由蘇聯提供設計圖紙,鶴崗煤建處於1958年施工建設。後為解決煤礦工人的住房問題,改建而成。現存飛機房共27棟,均為5戶至6戶為1棟的建築格局。
興山區以保護為前提,積極通過市檔案館、礦史館、博物館等多渠道查找興山歷史、中蘇友好方面的歷史資料,分別打造出『梧桐河畔星星之火』、『星火相傳使命在肩』、『開闢新紀元邁向新征程』三個興山歷史文化記憶館,以及一個飛機房年代館。
一張張照片,一組組數據,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多角度、全景式再現了鶴崗地區第一個地方黨組織成立、東北抗日聯軍在鶴崗艱苦卓絕的斗爭、鶴崗人民支援解放戰爭、中國醫科大學和東北電影制片廠在鶴崗的工作歷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鶴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賡續延安血脈,前赴後繼、艱苦創業、拼搏實乾,讓城市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