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背倚林海 變『材』為纔 東北林業大學打造聚賢引智『強磁場』
2021-10-21 07:07: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一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21日訊 近年來,黑龍江在人纔引進、人纔培養、人纔服務等方面頻頻出招,不斷推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纔把對龍江高校科研資源的關注向往,變為奔向龍江高校科研團隊的實際行動。

  在東北林業大學,有一支由15人組成的林木資源高效利用教師團隊,匯集了多位長江學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纔。他們中既有60後的中堅,也有70後的棟梁,更有80後、90後的新銳。雖然他們年齡相差很多,但卻有著一樣的乾勁兒。

  多年來,這支教師團隊始終把高效利用林木資源作為科研目標,從國家科技進步獎到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從重大科技成果到在企業應用轉化,都取得了驕人成績。

  是什麼力量吸引和留住這支團隊在黑龍江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碩果壓枝?

  校領導一語道破:事業,是事業留住了他們!

  把目標瞄向國家重大戰略和服務龍江經濟發展上

  作為一個人均森林佔有面積偏低的國家,我國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對木材有著極大的需求。

  『高效利用林木資源,就是不植樹的造林,等於未增加森林面積而擴大了木材資源供給,而這正是我們團隊的奮進動力。』團隊『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堅對記者說。

  早在2015年初,東北林業大學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纔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供人纔支橕,根據學校人纔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人纔隊伍建設的實際,制定和出臺了學校『2015-2019年人纔引進規劃』(『5211』人纔引進計劃)。

  這些年來,正是學校的人纔政策和林木資源高效利用的事業前景,使這支曾獲得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的教師團隊不斷成長和壯大。

  李堅教授是我國生物木材學的開拓者,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把傳統木材科學研究從木材解剖、木材性質和木材缺陷擴大到生物木材學、木質環境學、仿生木材等多個學科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林木資源高效利用教師團隊更是把目標瞄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為地方經濟服務上,在木材仿生智能化、木材功能改良、生物基炭材料、生物基納米材料等方向做出了許多國際前沿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目前,團隊成員全力投入到科學開發利用林木資源,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研究中。李堅說:『科學研究一定是前沿性的,搞科研必須要有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有時,團隊提出的一些科研方向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做出像荷葉一樣滴水不沾的木材;構築與棉花相似的木質基仿生材料;利用貝類代謝物質黏合機理研發安全綠色的膠合劑……這些在很多人看來是天方夜譚的科學研究,卻在團隊的實驗室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2018年1月,李堅團隊獲得了沈甸甸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獲獎的項目就是『基於木材細胞修飾的材質改良與功能化關鍵技術』。『這個技術不僅解決了人工林木材密度小、強度低、易變形開裂、腐朽蟲蛀和易燃燒等問題,還能夠通過改變木材細胞壁層分子結構和調控細胞微觀構造,使木材具備疏水、阻燃、防腐和電磁屏蔽等新功能。』團隊骨乾成員謝延軍解釋說。這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木材仿生功能化基礎研究方面引領了學科前沿。而這個項目只是李堅團隊眾多科學研究中的一個。近5年,團隊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20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0餘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4項。

  這一連串數據,表面看來是團隊日夜攻關的豐碩成果,但內行人卻知道,這只不過是團隊厚積薄發的一種必然。在團隊有一個『怪』現象:多年默默無聞的學生,可能會井噴式發表研究成果;一直毫無建樹的科研人員,可能一下子就會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團隊骨乾成員於海鵬感慨地說:『任何研究課題,只有腳踏實地、全力探索,積累到一定程度纔會有所收獲。』

  多年來,他們能腳踏實地乾事創業,離不開團隊的整體氛圍。團隊從來不會急功近利。『瓜熟自然蒂落,尚未成熟的科研成果,如果貿然推出,必將無法經受時間的檢驗。』李堅說。

  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做對國計民生有意義的事

  雖然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不斷湧現,但團隊卻並沒有止步於實驗室的成功。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多做些對國計民生有意義的事,纔是科研人員的價值所在。而眾多成果也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在全國各地的企業中落地開花。

  團隊先後為徐州盛和木業有限公司解決了產品強度不均勻問題;為浙江兔寶寶裝飾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了磁性木材和具有室內揮發有機物降解功能的木材產品;為四川亭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塔拉膠基可食膜和高吸水樹脂,解決了塔拉膠應用單一問題。團隊的活性炭配方,不知『救活』過多少企業。

  此外,團隊還調研了百餘家木材加工企業的碳排放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並聯合十多位院士提出了院士建議,為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建言獻策……

  團隊先後入選全國工人先鋒號、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2.0、黑龍江省『頭雁』團隊。近5年團隊培養的200餘名博、碩士研究生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從事林業工程研究工作的棟梁。僅在校期間,學生們就摘得了梁希學子獎、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全國林科十佳優秀畢業生、黑龍江省三好學生等諸多榮譽稱號。學生們的科創作品也在全國和省『挑戰杯』比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摘金奪銀。

  如今,團隊不僅凝聚起東北林業大學科研人員的前進動力,更帶領著全國木材科學領域進入科研的黃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生理學教授尹偉倫曾經這樣評價過李堅院士:『在他的帶領下,全國從事木材科研的機構已經破除了壁壘、形成了合力。』的確,在每年全國木材科學年會上,李堅都會做報告,暢談團隊凝練出的科研方向,讓同行們大呼『解渴』。如今,全國木材科學研究人員經常學術交流、互通有無,使林業工程學科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打造人纔沃土,讓高層次人纔迸發活力

  多年來,東北林業大學積極打造人纔沃土,不斷探索實施更加積極、開放和靈活的人纔政策,著力打破制約人纔發展的體制機制『枷鎖』,讓高層次人纔迸發活力。

  『人纔工作基礎在「引」,根本在「育」。』東北林業大學李堅院士團隊教授陳問帥介紹說,曾經,面對科研項目中的難題時,學校給予團隊自由引進人纔的權力,通過『引纔』合作機制難題得以破解。同時,學校立足本土優勢,堅持就地取『纔』、變『材』為纔,不斷加大對本土人纔的培養。

  做科研很苦,帶學生很累,想要保持創新思維、領跑研究領域,就必須時刻關注著國際學術前沿。每當看到李堅院士在大年初一到辦公室工作的身影,看到70後的團隊骨乾劉守新保持著每天閱讀幾篇英文文獻的習慣,看到謝延軍和於海鵬等專家常常為學生修改論文到凌晨,看到團隊成員熱火朝天地沈浸在各項課題中……很多人都問他們為什麼這樣拼?可他們卻認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實現夢想而攀登。

  劉守新教授這樣說:『團隊帶頭人快80歲了,卻依然保持著拼搏的勁頭。我們都是他的弟子,他都那麼勤奮,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在李堅的帶領下,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都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地耕耘、奉獻著。他們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及各種學術活動,同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劉守新會為了幫助學生就業,積極主動地給全國相關的科研院所和企業打電話,當學生的『推銷員』;謝延軍會為了指導一個實驗細節,與學生在實驗設備前反復調試、組裝一整天;於海鵬會把家中的被褥郵寄給去美國留學的學生;團隊成員李淑君會把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帶回家裡,請學生吃飯……

  『想要讓學生有高尚的道德,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品格,所謂言傳身教,說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師德蘊含在團隊成員的實際行動中,他們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育人使命。』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張志坤說。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總會有極其強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黃大年正是懷著這樣的懮患意識和強烈緊迫感,恨不能一分鍾掰成八瓣用,把自己的生命發揮到極限。東北林業大學林木資源高效利用教師團隊也把對祖國和龍江的摯愛、對科研的執著,濃縮在自己奮進之路中,用『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勁頭在屬於自己的崗位上背倚林海,紮根黑土,不斷耕耘與收獲著。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