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0月22日訊 綠色,是饒河的底色,也是饒河持之以恆守護的顏色。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有著『大美饒河魅力邊城』美譽的饒河縣,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先後獲得國家生態示范縣、全國濕地保護工作先進縣、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核心區、歐盟有機食品組織認定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全國綠色農產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一大批榮譽。
饒河縣堅持以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用最嚴格最嚴密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緊緊圍繞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目標,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全力以赴守護『饒河藍』
藍天、碧水、淨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必須長久維護。
今年10月召開的饒河縣2021年書記專題會議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在城市建設中將綠色生態貫穿始終,做好城市環保文章,建設宜居城市。要抓好頂層設計,提高項目謀劃質量,爭取每個項目都能讓人眼前一亮、記憶深刻。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要科學規劃、統籌推進,相關部門要根據鄉村實際,科學、合理做好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選址工作,加快補齊農村治污設施短板。要廣泛宣傳動員,營造良好氛圍,不斷提昇群眾參與污水處理和改廁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西南岔村位於饒蓋公路邊,有村民57戶137人,耕地1.02萬畝,饒蓋公路是進出饒河的主要路,西南岔村地理區位敏感,秸稈禁燒工作的成效將直接影響饒河的生態環境和城鎮形象。2018年以來,西南岔村未發生過秸稈露天焚燒現象,五林洞鎮被市禁燒辦評為秸稈禁燒先進鄉鎮。
為保證秸稈禁燒工作不留死角,確保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饒河縣各村屯切實加強夜間巡察,嚴防夜間秸稈焚燒行為,對關鍵時段、重點部位、薄弱環節實行全天候駐守、巡查和值班制度,對重點區域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檢查,及時發現並制止焚燒秸稈現象。建立了鄉、村執勤巡邏隊伍125支,采取輪流上崗形式設置秸稈禁燒巡查員制度,確保每個村屯田間地頭都有巡查人員,並依托觀光塔、山頂、房頂等高點設置觀察哨。縣禁燒辦加大了禁燒巡查頻次和密度,每天深入鄉(鎮)、村屯采取巡回檢查的方式,督促落實相關工作,始終把巡查保持在高壓態勢之下。目前,全縣未發生秸稈露天焚燒現象。
緊盯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無組織排放集中區等重點區域,統籌實施『散亂污』企業整治。結合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對全縣9個鄉(鎮)開展拉網式排查工作,完成取締3個『散亂污』企業的檔案整理。2020年淘汰縣級城市建成區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1臺(中順米業),實現縣建成區內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清零』。修訂完善了現行預案,明確政府、部門及企業的應急責任,科學確定重污染天氣管控措施,明確應急響應優先次序,應急措施做到『一廠一策』。
2020年8月開始,饒河縣生態環境局正式開展柴油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抽測檢測工作,安排專人負責認真組織開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抽測各鄉鎮的柴油車670餘輛,均達標排放。
鐵腕治理讓碧水長流
饒河,是一個山水相伴的地方。1江28河水脈流經饒河6765平方公裡的轄區,成為饒河一道道靈動的景致。
盛夏時節,漫步於烏蘇裡江國家級濕地公園,蔥蘢的樹木,嬌艷的鮮花,與潺潺流淌的烏蘇裡江相映生輝,構成一幅美麗的綠色生態畫卷;登上大頂子山,天空湛藍、草長鶯飛,各類鳥兒在空中翱翔,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美自天成的多彩畫卷……
這一汪汪碧水,不僅折射出饒河的水環境之變,更濃縮著饒河對生態文明建設持之以恆的追求和堅定不移的決心。
饒河縣明確要求各單位、鄉鎮、農場牢固樹立『管行業必須管環保』意識,履行行業監管及環保監管責任,狠抓薄弱環節,持續開展環保巡查,督促各單位、鄉鎮、農場抓好環保問題整改,及時傳遞巡查信息,做到快速反饋、及時整改。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確保整改工作出實效,推動全縣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近年來,雙鴨山市饒河生態環境局持續加強撓力河監測能力建設。完成撓力河河口內水質自動監測站維修,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加密監測撓力河,每月監測2次,及時掌握斷面水質狀況,把握水質變化規律,為撓力河達標治理提供了依據。目前撓力河口內斷面已達Ⅲ類水體要求。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建有烏蘇裡江饒河段水質自動監測站、空氣監測站、輻射監測站各1座,及時掌握水質、大氣、輻射等情況。
同時,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列入中央環保督察的2個水源地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完成了饒河縣第二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網建設,完成標志牌及宣傳牌設置25處。對全縣集中水源地進行規范性檢查,目前八五九水源地規范性建設整改完成。饒河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完成近期治理18個重點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可研編制,現已錄入中央生態環境資金管理平臺。投資400萬元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示范試點項目(山裡鄉二林子村),預計11月底完成建設。縣政府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縣垃圾場、饒河農場垃圾場)簽訂了責任書,並督促指導各重點監管企業履行責任書。
如今,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保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持續的探索和努力已初顯成效。
腳踏實地、迎難而上,饒河縣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必將在饒河大地上鋪展得更加廣闊、更加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