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開局十四五】黑龍江:北國倉廩端穩『中國飯碗』 共和國工業搖籃擁抱數字浪潮
2022-01-09 16:49:06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後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系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央廣網哈爾濱1月9日消息這裡,是北國倉廩,關乎天下樂安;這裡,是共和國工業的搖籃,書寫著新一輪振興的光榮與夢想。

  『十四五』開局之年,黑龍江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機遇開好局起好步,走創新路,闖改革關,在疫情『大考』下書寫東北振興新答卷。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4.7%,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比率0.6%,重污染天數同比降幅為58.3%。

  黑龍江以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大湖泊著稱(央廣網發於國軍攝)

  這是自黑龍江省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以來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龍江,很多本地人會驕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紹『大』——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更關心天藍、水碧、土淨。

  眼下,北國風光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美如國畫。一進入春天,黑土地的畫風變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漸漸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濃淡相宜的花樣色彩。

  『這裡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驚喜!』在齊齊哈爾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吳先生總喜歡向他的朋友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四季景色不同,你們一定要常來。』

  吳先生的邀約底氣來自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是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識。

  來自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的消息,『十三五』以來,該省統籌推動藍天、碧水、淨土、美麗鄉村、原生態五大保衛戰,全省62個國考斷面劣V類水體全部消除,125個縣(市、區)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自然保護區『四類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98.5%,退耕還濕面積2.3萬公頃。

  一項項久久為功的舉措,讓更多人關注生態黑龍江,也讓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滿滿。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聞到嗆鼻子的味道,家裡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門。這幾年不一樣了,明顯能感受到霧霾天每年都在減少,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發現,小鍋爐『下崗』了,藍天變多了,霧霾減少了,游客增多了。

  丹頂鶴恣意翱翔,引得游客紛紛拍照留念(央廣網發楊海全攝)

  美麗生態釋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生態旅游為載體,黑龍江旅游正在向生態體驗和生態度假旅游轉型,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到黑龍江探尋『夏季涼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態來自天賜,好環境來自守護。日前印發的《黑龍江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肯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也清晰地指出當前面臨的問題——作為老工業基地,生態環境問題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沒有得到緩解,污染排放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十四五』開局亮出暖心成績單後,2022年,黑龍江將聚焦群眾所急、所盼,打響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眾反映突出問題三場戰役,全力減少污染天氣,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強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黑土加『油』端牢『中國飯碗』

  在黑龍江佳木斯市郊區長發鎮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裡的一張大案板上整整齊齊擺著切好的豬肉。『豐收了,大伙都高興,殺頭豬挨家送肉吃個喜兒。』歲末年初,談起收成,崔巍合不攏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區第一個實現整村流轉的村,有一定規模化經營基礎。村裡推薦崔巍作為帶頭人,成立了佳木斯興家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規模經營引上更科學、更高效的道路。

  『說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錢,我們伺候地。』崔巍說,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裡25戶農民的4500畝土地,今年還會擴大,預計托管面積將達到全村的90%。

  近年來,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央廣網發邵國良攝)

  土地『入托』,『明白人』種地,直接效益是增產。

  『我們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規模經營土地1.04萬畝。玉米畝產達到1500斤左右,實現了大豐收!』齊齊哈爾市拜泉縣福順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新生村黨支部書記趙福德介紹,『這比農戶自己種每畝增產200斤左右。我們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噸。』

  在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也正盤算著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種植綠色水稻16000畝、有機水稻2000畝,讓合作社進賬了400餘萬元。

  『現在種地可比過去輕松多了,我們合作社68臺高速插秧機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系統,比起傳統插秧機,不僅節省了人工費還搶了農時,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勻,苗量更精准,讓稻苗更粗壯、根系更發達。』趙德山用3年的時間把合作社的插秧機全部安裝了北斗導航系統。嘗到甜頭的他說,下一步我們會將大馬力拖拉機、收割機全部安裝北斗導航系統。

  如今,農民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生產也變得越來越高產高效。田間地頭『新玩意兒』『黑科技』大展身手。

  田間『黑科技』越來越多,農民種地越來越省力(央廣網發邵國良攝)

  『我種的這500畝地,只要不是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都能做到高產、穩產、豐收!』大興農場科技示范戶胡春光侃侃而談。春天插秧,他用的衛星輔助直行的變量側深施肥插秧機;夏天水肥管理,他應用的是『淺、濕、乾』循環交替灌溉法,施肥應用的是前氮後移技術和無人植保飛機噴施生物肥。

  目前,黑龍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8%,建成40餘個省級和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十四五』期間,黑龍江將打造千公裡高標准科技示范帶,推行全程『機械化』。

  農業提質增效,少不了科技賦能。目前,農民種植優質水稻和大豆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在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黑龍江還不忘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是黑龍江得天獨厚的黑土資源的寫照,但由於高強度利用、重用輕養、土壤侵蝕等原因,黑土地變得又『瘦』又『薄』,如何為黑土加『油』成為了黑龍江近年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喜迎豐收(央廣網發崔倫震攝)

  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擔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介紹,自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開始,農民通過秸稈翻埋,秸稈堆漚腐熟、測深施肥,有機肥施用,測土配方,黃腐酸等多種方法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修復黑土地。

  『黑土層變厚了,地就有勁了,糧食質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趙德山看著腳下的黑土地感嘆說,我做過對比,參與黑土保護的地塊和沒參與的,產量和品質都明顯不一樣。

  近年來,黑龍江省出臺了保護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各項補貼,將『真金白銀』發到了農戶手裡。

  2021年富裕縣作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試點縣,春季落實玉米免耕播種40餘萬畝,按照每畝補貼30元計算,就發放補貼資金1200餘萬元。

  補貼到位了,老百姓保護黑土地的積極性更高了。但是在農業專家看來,土壤『病了』,就得治療。『不能耽誤也不能誤診,關鍵是要對癥下藥,還不能產生副作用。』黑龍江省農科院黑土保護團隊負責人說。

  來自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質量等級3.46等;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層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均達到30厘米以上。

  為確保『中國飯碗』裝上更多綠色糧、優質糧,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加強保護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全省累計落實黑土地保護示范區面積1000多萬畝。

  2021年,黑龍江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數據顯示,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播種面積21826.95萬畝,比2020年增加169.35萬畝;糧食產量1573.54億斤,比2020年增加65.34億斤,佔全國總產量的11.5%,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第一,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中華大糧倉』黑龍江再次交上一份豐收的答卷,穩穩地扛起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農業發展已經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下一步,黑龍江省將向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效益,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推廣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業機械,集成組裝技術模式,不斷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同時,為優化種植結構,增強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2022年將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

  擁抱數字浪潮激發振興新動能

  2021年12月6日,我國最東端高鐵牡佳高鐵正式『開跑』。線路全長372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網友直呼這纔是『嗖嗖嗖』的高鐵速度。

  牡佳高鐵開通運營,首批乘客用手機記錄下難忘瞬間(央廣網發原勇攝)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鐵首批旅客黃雪松一邊與女朋友視頻,一邊感慨著高鐵速度。結束視頻後,他又對車廂和窗外拍個不停,給家人發送了幾條微信視頻,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鐵網絡連接順暢,讓旅客徹底擺脫靠甩手機『搖信號』。與『不卡頓』的上網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龍江5G建設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萬個,累計建成3.1萬個。

  2021年,『十四五』開新局,數字經濟火了:出臺《推動『數字龍江』建設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若乾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數字經濟20條』),切實拿出真金白銀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智慧礦山、數據金融、遠程醫療、政務『一朵雲』蓬勃興起。

  『發展數字經濟,我省大有可為、必有可為、必須為之。』黑龍江省工信廳廳長張顯豐說,黑龍江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擁有大量的數據資源、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需求。

  發展數字經濟是黑龍江產業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張顯豐介紹,黑龍江先後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數字龍江建設領導小組和大數據產業領導小組。相繼出臺『數字龍江』建設指導意見、發展規劃以及『數字經濟20條』政策措施。這20條體現了省委、省政府推動發展數字經濟的決心和力度,旨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哈爾濱新區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央廣網發資料圖)

  『真金白銀、條條乾貨!』業內人士用這兩個詞來點評20條政策。『數字經濟20條』提出的目標更讓人對黑龍江未來充滿希冀: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大型制造企業比例達到60%左右、規模以上企業比例達到40%左右,數字經濟發展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黑龍江數字經濟規模約3831億元,全國排名24位,佔GDP比重28%。

  如何實現新目標?張顯豐在黑龍江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新聞發布會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質量龍江』為引領,以打造『數字龍江』為先導,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頭五尾』,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新引擎。

  面對這數字經濟新藍海,下一步黑龍江將在思想思路破題上發力、在科學規劃引領上發力、在配套政策跟進上發力、在聚焦優勢揚長上發力、在激發活力補短上發力,全面推動『數字龍江』建設,讓龍江的產業擁抱數字浪潮,全面智能昇級。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華大糧倉。走進新時代的黑龍江,不僅牢牢端穩『中國飯碗』,讓中國人的飯碗更多裝上『中國糧』,更用心、用情、用力保護腳下的黑土地、頭頂的那片藍天,以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

  穩步開局『十四五』,龍江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