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極光新聞報道 為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目標,增強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及進一步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期組織設計了院前醫療急救標識,並發布了《關於規范使用院前醫療急救標識的通知》,對其規范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1月20日上午,『120-國家急救日』倡議活動暨哈爾濱市急救中心全面啟動國家院前醫療急救統一標識儀式在哈爾濱市急救中心三樓多功能會議室舉行。特邀哈爾濱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處長崔艷、哈爾濱市消防支隊相關領導、中心領導班子、全體行政人員、分中心職工及各行各業的志願者通過線下、線上近百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本次活動由哈爾濱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白雲主持,首先由哈爾濱市急救中心主任孫勇宣讀《關於在1月20日設立『國家急救日』倡議書》,建議每年1月20日設立為『國家急救日』,通過『國家急救日』的設立,推動全社會關注急救,促進我國急救體系不斷完善,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但是,目前在我國,心髒驟停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據有關數據顯示:在心髒驟停患者倒地的1分鍾內實施心肺復蘇急救,搶救成功率可達90%,在心髒驟停患者倒地的4分鍾內實施心肺復蘇急救,成功率降至50%,而在心髒驟停患者倒地的10分鍾以上再開始心肺復蘇急救,患者的死亡率幾乎為100%,也就是每延誤1分鍾成功率下降10%!可見,時間就是生命!廣泛深入的普及心肺復蘇急救操作方法既是為了他人,更是為了我們自己。
了解到一年內哈爾濱市急救中心院前需要心肺復蘇案例高達2769例。哈爾濱市急救中心承擔對社會各界人士、市民急救常識的普及培訓以及專業人員的應急醫療救援技能的培訓任務10餘次,受訓學員近千人。
哈爾濱市急救中心主任孫勇介紹說:『我們反復強調的心肺復蘇,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大家學會如何正確使用除顫器,這個除顫器可以大大提高猝死搶救的成功率,購買AED非常簡單,但最重要的是AED後續的培訓、管理,每一個人的意識都非常重要AED的全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它與心肺復蘇術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猝死患者的生存率。』2022年,哈爾濱市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有關要求,規范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以下簡稱AED)配置與管理,將行政村衛生室,飛機場、火車站、地鐵站、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場公共場所配置多臺AED,完善院前急救服務體系,打造良好社會急救氛圍。
現場由哈爾濱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處長崔艷及中心領導班子上臺啟動換標儀式。院前醫療急救標識以『蛇杖、六柱、長城、橄欖枝』為特征,是我國院前醫療急救系統的唯一視覺識別標識。標識中間生命之星是緊急醫療急救服務(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國際通用標志,其中蛇杖寓意醫療,六柱代表院前醫療急救的六個關鍵環節:發現、報告、響應、現場處理、途中監護和運送至院內救治。底部長城為中國象征性元素,寓意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守護生命的意志和能力。外圍為橄欖枝,代表萬物復蘇。標識以藍色、黃色為主色。
此次統一啟用新標識,將進一步推動院前醫療急救體系標准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加強社會監督,有效規范院前醫療急救行為,提高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
會後培訓科科長黃新穎借助模型進行線上教學。關心急救、學習急救、參與急救,倡導國家大急救理念,建設社會大急救體系,實現救死扶傷崇高目標,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