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抓機遇迎挑戰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2022-02-27 07:50: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紅蕾 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抓機遇迎挑戰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我省科研人員中引發強烈反響

  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於22日正式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意見》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對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意見》一經發布,就在省農科院科研人員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搶抓農時種好科技糧,在鄉村振興廣闊舞臺上再立新功。

  穩定大國糧倉

  保住產量更要提昇質量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糧食安全領域有著更多的「著墨」,共提出多達35條指導全年「三農」工作、推動鄉村振興的舉措,其中,涉及糧食安全的舉措10餘條,居於所有措施的前列,這給穩定大國糧倉、端牢14億人的飯碗再加了碼。』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娣教授表示,『我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了「穩」,強調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另一個就是「實」,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並強調抓點帶全面,這也為省農科院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對於如何端牢14億人的飯碗,《意見》提出了多項細致舉措,其涵蓋了保產量、提高農民積極性、保護耕地、提高生產率等內容。

  作為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生豬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科學家,劉娣特別關注畜牧產業在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她認為加碼糧食安全,就是要讓老百姓吃得飽、更吃得好。『近年來,省農科院正在努力實現「一黑一白」闖天下。這其中,「白」是大米,「黑」就是民豬。』劉娣希望,在切實落實生豬產能調控和穩產保供制度的基礎上,能夠更加強化能繁母豬基礎群體建設和商品豬產能穩定政策,提高種豬選育水平,『可以開展性能測定選種選育平臺、種豬核心場遴選及信息平臺等建設,並對種豬場、能繁母豬存欄達到一定規模的養殖場給予貸款貼息和金融政策傾斜,防止產業大幅波動。』

  聚焦『兩個要害』

  『藏糧於技』也要『藏糧於地』

  『一個種子、一個耕地,中央都看得很重,這也是今後省農科院的科研工作重心。』省農科院科研處處長焦少傑研究員透露,春節過後省農科院召開的第一個會議就是科研啟動會,把『種業創新作為重點任務』已經成為全院科研人員的共識。

  『下一步,省農科院還對種業創新頂層謀劃了「五步走」,一是強化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二是完成黑龍江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三是引進和創新寒地優異種質資源,選育突破性新品種;四是探索生物育種新技術新方法,提高育種效率,推動以常規育種為主的育種2.0時代向育種3.0時代跨越;五是高標准推進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建設。』

  在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試驗室裡,『金豆娘娘』欒曉燕研究員帶領團隊已經開始為今年的春耕生產提早謀劃。『這幾年我們團隊選育的「黑農84」「黑農87」「黑農88」平均畝均超過了250公斤。其中,「黑農84」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2020年成為了黑農江省推廣面積第二大品種。但是對照《意見》的要求,我們的育種技術和品種單產與主產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需要我們要加快科技創新補短板,為大豆提高單產、品種提供遺傳基礎與科技支橕。』

  『藏糧於技』也要『藏糧於地』。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這在省農科院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研究員看來,不僅迎來了黑土保護的『春天』,也提出了更高的科研要求。『我們將把發力點定位在中低產田改良和地力提昇方面,這是黑龍江省土地產能提昇最關鍵的部分,同時也是科技創新支橕最薄弱的環節。』省農科院還將發揮農業農村部黑龍江耕地保育與農業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平臺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土壤質量變化監測,為政府制定黑土保護決策提供技術支橕。

  破解關鍵技術

  助力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

  豐產穩產,必須繼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支橕。黑龍江省蔬菜產業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科學家、省農科院園藝分院陳立新研究員對《意見》一遍遍進行細致研讀,尋找破解龍江蔬菜生產的『金鑰匙』。『《意見》提出的「保障蔬菜供給,大力推進北方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對黑龍江省是一個利好消息。』陳立新研究員表示,『保障蔬菜供給的淡旺季供需平衡,發展設施蔬菜是黑龍江省唯一的路徑。』恰逢其時,省農科院在今年還成立了新一屆園藝學術專業委員會,旨在進一步解決龍江蔬菜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破解蔬菜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難題,為龍江蔬菜『優質、高效、綠色、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農業機械裝備也是現代農業基礎支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省農科院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石鐵研究員在《意見》發布後第一時間就組織專家進行會商,梳理短板弱項,部署在糧食作物智能生產作業裝備、經濟作物高效作業裝備、薄弱環節機械化裝備、設施養殖智能生產作業裝備、秸稈飼料收獲加工與貯藏技術及裝備、有機肥堆肥與還田機械化技術及裝備、農產品產地高效加工處理技術裝備和高性能材料與維修制造技術等領域的創新研發。『下一步,我們將以技術創新為支橕,開展高端智能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賦能傳統農機,在智能農業和大型農機裝備上走出一條新路。』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