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盤中餐 中國糧?種豆黑土地 穩糧促振興
2022-03-16 16:03:00 來源:中國之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驚蟄過後,東北黑土地上冰雪漸漸消融,農民們迎來備耕高峰期。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盤中餐,中國糧》,今天(3月16日)帶您走進黑龍江,看看黑土地上如何穩糧擴豆促振興。

  葉子圓圓個兒小,全身長滿小鐮刀,刀子裡面結果果,果兒可做美佳餚。這是什麼?

  大豆起源於我國,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近年來,我國每年大豆進口量在1億噸左右,進口依存度過高,已成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突出『短板』。《『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力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產量達到2300萬噸左右』的目標,推動提昇大豆自給率。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40%。

  【農戶家】

  我是記者於文波,我現在位於黑龍江省綏化海倫市的經建村,要實現大豆增產增收,調動農戶積極性是關鍵。目前,正是備耕時節,村裡的農戶們正在檢修大型播種機械,今年,海倫市下發了大豆擴種計劃,但是,對於種玉米還是大豆,農戶邵廣金還是猶豫不決。

商討種植品種

  記者:今年還是想種植玉米是嗎?

  邵廣金:現在種玉米比大豆每?地能都多收入3000塊錢左右。

檢修農機

  【宣傳擴種大豆】

  在經建村,還有很多農戶都像邵廣金一樣拿不定主意。面對這種情況,經建村黨支部書記段洪玉組織農戶們面對面交流,耐心講解今年種植大豆的補貼政策,細算經濟賬。

講解補貼政策

  段洪玉:你現在要是種大豆,一?地產6000斤,三塊錢一斤,就有一萬八,政府再補貼接近4000塊錢,種地成本也就是2千5,還能純剩接近2萬。

  記者:每天都要去宣傳擴種大豆嗎?

  段洪玉:我們挨家挨戶做了宣傳,講國家政策、算算經濟效益賬。種大豆田間管理比玉米要省事省得多,夏季還能出去打打工,我們盡量宣傳,讓老百姓多種大豆。

  【講解種植技術】

  段書記的賬算得精、算得細,邵廣金和鄉親們覺得種大豆的收益不比種玉米低,打定主意種大豆。眼下離播種還有一個多月時間,村裡專門請來了綏化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李佔軍,通過線上培訓、線下答疑的方式,解決農戶遇到的實際問題。

大豆種植答疑會

  李佔軍:怎麼整地?選什麼樣的種子?怎麼施肥?怎麼種?這一段時間把活集中完成。

  記者:通過種植培訓幫助農民解決問題,是嗎?

  李佔軍:在培訓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走下去,到農戶進行現場培訓,我們還發揮媒體、線上、網絡的作用,使更多種大豆的農戶懂得提高大豆單產的技術,使得農民們多種豆、種好豆、保豐收。

  【土地托管節本增效】

  為了提高廣大農戶種大豆的熱情,海倫市還在大豆生產節本增效上下功夫,通過土地托管、大型機械的使用推進大豆規模化種植。邵廣金也來到海倫市一家土地托管公司了解情況。

介紹土地托管

  劉中華:托管服務在數字平臺上都可以顯示,土地什麼時候播種,需要施多少肥,都可以科學地掌握,可以減少投入。公司在年前就儲備了80%的化肥原材料,在我們這購買的農資比現在市場價低10%左右。

  土地托管既省事還高效,再加上今年黑龍江實施的大豆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減少了農戶種植大豆風險,邵廣金心裡這回更踏實了。

  記者:這回問題都解決了嗎?

  邵廣金:問題都解決了,農民就是好好種地就行了。國家還給補貼,大豆補貼還高。不會種還有專家教,我們跟著學就行。自己效益好,還能為國家擴種大豆出力,乾活都有勁了。

黑土地

  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要增加1000萬畝以上,達到6850萬畝,如今這一目標已經超額落實。下一步要帶動大豆全產業鏈昇級、實現增產增收和產業發展,大豆加工產業對於提昇整體附加值也至關重要。

  【大豆企業增產增效】

  記者來到海倫市一家大豆加工企業的車間,豆漿粉生產設備正在滿負荷運轉,企業經理尤雨介紹,這裡每天都要消耗45噸大豆,日產能達30噸。

大豆企業生產車間

  記者:正在生產用的都是本地的大豆嗎?

  尤雨:對,都產自於海倫當地的優質高蛋白大豆。

  記者:怎麼保證大豆的收儲數量呢?

  尤雨:和海倫當地諸多鄉鎮采用訂單合作模式,另外統一種子、統一種植方式、統一技術培訓,在大豆質量方面有一定控制。

  記者:今年擴種大豆給企業生產帶來了什麼機遇?

  尤雨:對企業非常好的一個消息。使企業在原材料收購這方面,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原材料產品數量、質量都達到新高,使企業能夠進行良性的有序循環。

大豆食品分裝

  【專家話豐收】

  農業農村部2019年起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間,我國大豆自給率不昇反降。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打破進口依賴的困局?帶著這些問題,我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戰略研究室主任王秀東。

  記者:王主任,我們為什麼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

  王秀東:居民生活水平隨著收入不斷提高,對肉蛋奶的動物性食品的消費也是逐漸增多的,像小麥、水稻這兩個主要口糧品種,基本上能靠國內的生產能力來保障供給。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動物性食品增加,帶來大豆和玉米消費增加。大豆相對產能還是比較低的,進口的依賴性比較高。

  記者:國家提出要提昇大豆自給率的目標,大豆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什麼意義?

  王秀東:2021年大豆自給率只是14.5%,總體來說大豆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在現有的環境下,我們增加自給率還是非常有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保障國家糧食主權的一個必備的手段,如果大豆國內自給率能提高到30%以上,會有比較大的自主權。

  記者:您認為下一步還應該從哪些方面做好穩糧擴豆工作?

  王秀東:從全國角度,大豆的種植前景和發展方向離不開擴面積、提單產、找替代三個抓手。擴增大豆種植面積,加快大豆生物育種的產業化,加強大豆生物育種的研究,另外,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對大豆科技的投入力度。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