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5日訊 從50MW高壓鍋爐到1000MW超超臨界鍋爐的70%國產首臺電站鍋爐產品,都誕生在這裡,填補了一項項國際國內空白;產品已裝備全國400多個電廠,出口近30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展廳記錄著這樣一組數字。
在這耀眼的數字中,院士工作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橕作用。
哈鍋副總工程師、高效清潔燃煤電站鍋爐院士工作站負責人於強介紹,院士工作站自2015年建立以來,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秦裕琨院士團隊深入合作,在燃煤發電、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等領域成功實現了大批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落地。
哈鍋自建廠之初,就與秦裕琨團隊開展合作,至今已有60多年。
秦裕琨院士:『在實驗室成功不算本事,如果用不到實處,就沒有多少意義。』
哈鍋燃燒試驗中心,在各種大型鍋爐試驗裝備中,有個『大家伙』很特別:上面高高支著小透明罐,罐內一根細長的針直通下面的鍋爐。這根『針』是用來滴入煤粒的細管,小小的一粒煤粉在這裡進行燃燒特性等試驗研究。
這個設備是秦裕琨院士團隊研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是我國熱能工程領域的先行者與奠基人之一。
談起與哈鍋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的初衷,秦裕琨院士說:『在實驗室成功不算本事,如果用不到實處,就沒有多少意義。』
針對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問題,院士工作站提出以秸稈類壓塊為燃料的燃煤鍋爐耦合發電思路。借助燃煤鍋爐發電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突出優勢,使『小秸稈』變為『大能源』。由此哈鍋承擔了我國首個國家級燃煤耦合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示范項目——大唐長山項目的技術研發。
院士工作站研究人員、哈鍋新技術研究所副主任徐彥輝介紹,院士團隊憑借強大的理論基礎能力,通過大量理論計算及試驗驗證,攻克了高溫燃氣冷卻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並給出具體可行的方案,保證了項目的成功投運,為我國生物質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范本。2021年,該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
院士工作站負責人於強:『雙方緊密合作,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速率』
貴州山區塘寨電廠,一個正在運行的巨型鍋爐內,大量灰塵彌漫,李爭起和團隊成員正在裡面進行冷態試驗。十幾個小時後,李爭起走出鍋爐,摘下三層防塵口罩,裡面早已鑽進許多灰塵。
李爭起是秦裕琨院士團隊學術帶頭人之一、哈工大能源學院教授。
為推進節能減排,降低燃煤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他研發了W火焰鍋爐多次引射分級燃燒技術。為推動這項技術在哈鍋承擔的項目中成功應用,李爭起多次奔波於貴州、雲南等地山區的電廠,在對鍋爐進行調試的關鍵時期,在當地一住就是一個月,最終團隊取得多項突破,氮氧化物減排約50%。該項成果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於強介紹,在哈鍋院士工作站,秦裕琨院士團隊共有6人,均為博士,人均每年駐站時間達4個月。雙方緊密的合作,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速率。
近年來,院士工作站自主研制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鍋爐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攻克了高鹼煤燃燒時極易結渣和沾污的世界性難題,研制的全燃新疆高鹼煤高效超超臨界鍋爐,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院士工作站與哈鍋的關系,已經由單純的技術合作,進化成了『血脈相連』
哈鍋自建廠之初就與秦裕琨團隊開展合作,至今已有60多年。『院士工作站建立之前,雙方合作主要是哈鍋根據工程研究中的關鍵難點,以技術服務合同的形式,委托哈工大及秦裕琨院士團隊開展研究。』於強說,有了院士工作站後,合作更加緊密和豐富,不僅共同申報並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舉辦技術交流會議,在課題設立上也由原來哈鍋委托院士團隊,變為如今的雙向委托。
『企業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是院士工作站發展的關鍵。』於強分析,『院士團隊不靠「請」而靠「吸引」,哈鍋斥資2.5億元,建設了世界最先進的燃燒試驗平臺,為院士團隊提供了有力的試驗驗證條件。』
分析哈鍋院士工作站成功的秘訣,於強說,『雙方的研究方向保持契合是前提。合作之初,院士工作站就以開發高效、清潔的燃煤電站鍋爐為研究目標,經過共同努力,現已建成了世界最先進的清潔煤電體系。』
在雙方合作的60多年裡,院士團隊培養出的優秀人纔不少進入哈鍋工作,於強本人就畢業於哈工大能源學院,而哈鍋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回到哈工大繼續深造。
在哈鍋發展的關鍵階段,院士團隊發揮了把脈定向作用,為哈鍋確立了『鞏固傳統燃煤發電優勢,推進綠色環保技術和開發零碳、負碳能源技術』的發展方向。
院士工作站與哈鍋的關系,已經由單純的技術合作,逐步進化成了現在的『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