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風正好揚帆 奮進正當時——湯原縣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綜述
2022-05-11 15:1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鄉村振興,文明先行。近年來,湯原縣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抓緊抓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豐富活動載體,向善向上、和諧有序的文明新風在湯原大地拂面而來。

第八屆紅色藝術節。

  揚志願服務之帆,促進鄉風文明

  成立湯原縣志願服務促進中心;建立起由縣級總隊、鄉級支隊、村級大隊組成的『三級聯動』組織架構和三級書記抓推進、促落實的志願服務工作機制,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實現了志願服務『四結合』。一是將志願服務與環境整治相結合。將每月的26日確定為『文明奉獻日』,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廣大志願者積極參與,開展衛生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維護等活動。在志願者的示范引導下,廣大村民紛紛主動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中來,共創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社會氛圍日趨濃厚。二是將志願服務與教化育人相結合。太平川鄉創新舉辦『學子勵志報家鄉』『大學生紅色之旅』等特色志願服務活動,組織高考學子開展孝老敬老活動,參與學生人數達到200餘人次,進一步弘揚傳統美德,讓尊老敬老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三是將志願服務與網格管理相結合。依托縣、鄉、村三級網格陣地,實現志願服務『入網格』,助推基層善治。以骨乾志願者為基礎,吸納955名鄉鎮網格員組建網格志願服務隊,建立網格志願者聯絡群,積極開展政策宣傳、矛盾化解、惠農助農等志願服務活動,為群眾解決困難6381件。四是將志願服務與群眾心願相結合。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志願者能力特長和群眾實際需求,制定志願服務菜單和群眾『微心願』,涵蓋『政策宣講、環境整治、文藝演出、科技培訓、免費義診』等服務內容,實行『中心亮單,群眾點單、組織派單、隊伍接單、群眾評單』的菜單運行機制,為群眾提供個性化、分眾化服務,讓志願服務更加精准。截至目前,全縣共組建各級各類志願服務隊伍191支,注冊志願者2.9萬人,累計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1500餘場次。

  揚移風易俗之帆,滋養鄉風文明

  把移風易俗作為助推鄉風文明進步的重要引擎,通過規范制度,創新載體,加強宣傳,全面提昇移風易俗水平,推動鄉風文明。一是規范移風易俗制度,除陋習立良俗。湯原縣137個行政村分別制定了村規民約,納入移風易俗、尊老愛幼、環境整治等內容,通過定規矩、立良俗、破陋習、扶正氣,充分激發農民群眾自我管理的主體意識,以規立德滋養文明鄉風。各行政村分別建立了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推選出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能夠為群眾熱心服務的村民擔任理事會成員,引導農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黨員乾部帶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2000餘份,在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創新移風易俗載體,減人情增文明。發揮鎮村乾部、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作用,幫助村民在算好『經濟賬』的同時,算好『文明賬』,廣泛開展拒絕學子宴、謝師宴活動,反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創新移風易俗活動,通過發布倡議書、舉辦『金榜題名,除陋習,樹新風』茶話會,慶祝考生金榜題名。目前,全縣十個鄉鎮共為251名學子舉辦了移風易俗昇學茶話會,在廣大學子心中播撒下了文明的『種子』,使人情債『減負』,人情味更濃。三是加強移風易俗宣傳,明禮儀樹新風。各村結合實際,廣泛進行鄉風文明宣傳,按照『一村一特色、一牆一風景』的思路,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北靠山村、北向陽村等45個村建設了鄉風文明文化牆,圖文並茂地宣傳展示傳統美德、文明禮儀、民俗民風等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把文明鄉風吹進百姓心田。

湯原縣抗聯廣場舉行烈士紀念活動。

  揚文化文藝之帆,引領鄉風文明

  把文化文藝作為凝聚群眾、引導群眾的重要抓手,通過開展理論宣講和文藝活動,達到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效果。一是強化理論宣講,凝心聚力促發展。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送到基層作為推動鄉風文明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理論宣講作為打通宣傳教育群眾『最後一米』的重要手段。依托縣、鄉、村三級實踐講堂傳播黨的聲音,凝聚群眾力量,累計開展各類群眾宣講活動700餘場次,受眾5萬餘人次。將文明實踐講堂打造成理論宣講『驛站』,利用電子屏、宣傳欄、報刊架、口袋書等方式,使『驛站』成為宣傳教育引導群眾的『窗口』。創新講堂形式,將理論講堂搬進農家小院、田間地頭,用『小故事』講『大道理』,在潛移默化中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湧現出了『山屯老屋故事匯』『鄉村大喇叭播報』等特色宣講活動載體。二是豐富文化生活,充實精神促轉變。采取『政府搭臺,群眾唱戲』的方式,為民間藝術團體、文藝愛好者搭建舞臺,組織引導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活動,用鄉村文藝陶冶情操、振奮精神,培育鄉村文明新風。打造了『紅色文化藝術節』『文化進萬家』『三下鄉』等一批有亮點、有特色、有影響力的群眾性文化惠民活動品牌,組建了『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文藝志願服務隊,創作各類鄉風文藝作品58部。依托湯原縣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從2013年起,連續舉辦了八屆紅色文化藝術節,累計演出200餘場,觀看群眾近100萬人次。受到央視CCTV3、黑龍江衛視、海南衛視、新華社、鳳凰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報道。進一步弘揚了『傳承、凝聚、創新、圖強』的湯原精神,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匯聚了強大精神力量。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培養人纔促提昇。組建『群眾身邊的文藝隊』,積極挖掘培育身邊的文藝人纔,深入鄉鎮開展『三區人纔』文化骨乾培訓45期。圍繞春節、小年、端午等『我們的節日』,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引導群眾開展富有特色的各類文化活動。

湯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揚典型選樹之帆,帶動鄉風文明

  按照『評選一個典型,樹立一面旗幟』的工作思路,使先進典型『立得住、看得見、學得來』。一是積極開展典型選樹,鼓勵群眾見賢思齊。以群眾推薦評議為主要形式,在鄉村常態化開展『好兒媳、好公婆、好鄰居』和『最美庭院、星級文明戶』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在評選過程中突出『群眾評、評群眾、群眾學、學群眾』,著重推選、挖掘百姓身邊的先進典型,大力推出湧現在基層的『凡人善舉』,通過學習先進典型事跡,樹立學習標杆,使典型評選活動真正成為群眾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載體。近年來,全縣共評選出326名個人先進典型,其中,10人入選『龍江好人榜』,3人入選『省級道德模范』,3人入選全省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三好』典型。二是深入推進典型宣傳,引導群眾崇德向善。以典型事跡宣講為主要方式,配合融媒體、鄉村廣播、大喇叭、宣傳車等多種有效手段,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事跡,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依托湯旺鄉金星村被評為全國旅游重點村的獨特優勢,在村內打造了40米長的先進典型『星光大道』,用於展示全縣各類先進典型,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湯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揚文明創建之帆,助力鄉風文明

  充分發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為民利民惠民原則,全面提昇農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一是實施綜合整治,讓村居環境美起來。積極改善鄉村環境,回應新時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以鄉、村兩級志願服務隊伍為骨乾,以『文明家庭』『最美庭院』『鄉風文明隨手拍』等評比活動為載體,號召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定期組織開展農村環境常態化拉練檢查活動,通過『現場實地看、考核綜合評、總結查找改』的方式,對環境整治工作成果進行驗收,持續推進『整潔美麗、和諧共享』新時代文明鄉村建設。目前,縣級以上文明村已達87個,文明村佔比達到63.5%。二是強化價值引領,讓社會風尚好起來。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教育,將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全過程。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普及科學知識,評選先進典型,強化法律約束,推動社會風氣持續向好。三是加強文化建設,讓文化生活火起來。大力完善主題廣場、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圍繞『我們的節日』,舉辦『小年志願服務』『慶豐收農民運動會』等各類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800餘場次,參與人數達到20餘萬人次,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培育文明鄉風。

志願服務活動。

  培育文明鄉風必須久久為功,綿綿用力。湯原縣將繼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體系,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吹遍湯原大地,激情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