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最新涉疫騙局!遇到這樣的『防疫工作人員』,請立即拉黑
2022-05-16 10:14:09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防控』的名義進行電信詐騙,利用人們居家隔離或辦公等現狀套取個人信息、騙取錢財,應當引起警惕。

  前不久,某地王女士接到自稱是『流調人員』的電話,說她在疫情管控地區入住了某酒店,要被隔離14天。王女士在驚訝之餘表示自己近日並未去過該地,對方卻稱『如果隱瞞行程,就要接受調查』『必須轉賬到安全賬戶,否則銀行卡會被凍結』。

  因為急於『自證清白』,王女士沒有過多提防,按指示向對方提供的『安全賬戶』裡轉賬共19萬餘元,直到無法聯系上對方,王女士纔意識到被騙。

  『他們講起「疫情防控」的措施要求一套一套,情急之下真不易分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讀者楊女士曾收到陌生人信息,稱要開展『線上排查』,要求報告個人行程、身份證號、銀行賬號等信息。然而,楊女士提供相應信息後就被對方『拉黑』,卡內資金也被盜取。

  針對這類情況,警方提醒,流調電話基本都是通過本地手機或固定電話撥打,絕不會是境外電話;流調人員也不會索要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更不會要求轉賬匯款。一旦遇到這樣的『防疫工作人員』,公眾就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疫情防控期間,『足不出戶』的居民轉向線上購物,『社區團購』在一些小區業主微信群中流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靈活自由的新型網購形式也有可能遭遇詐騙陷阱。

  『聯系不上呀!』『客服電話怎麼停機了?』『是騙子嗎?剛下單800多元』……前段時間,在一些城市,有不法分子通過掃描小區業主張貼的二維碼偷偷『潛入』微信群組,冒充團購牽頭人發布物資信息和個人收款二維碼,稱采購『須提前收款』,結果拿到業主轉賬後就退群失聯。

  目前,社區團購還不夠完善,存在類目混雜、牽頭人身份不易明確、商品質量不能完全保證等現實狀況。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居民要想避免其中的詐騙陷阱,還須對各路信息加以冷靜甄別、努力提昇個人防范意識。比如,可以通過官方平臺進行團購、仔細核驗團購信息、注意留存相關證據等方式保護自身財產權益。一旦遭遇牽頭人失聯、商品久拖不發、產品質量問題等情況,及時向公安機關、消保委等部門提供證據材料。

  事實上,借疫情實施的詐騙正是抓住了大眾在特殊時期的迫切訴求或焦慮心態纔得以實施。如今,還有不法分子發布『疫情期間高薪招聘』『招募方艙志願者』等虛假信息,同樣瞄准部分群眾面臨暫時停工、迫切求職的現況,借機詐騙。

  前不久,江蘇省蘇州市讀者薛先生看到有疫情防控相關工程建設的『招工信息』,日薪2000元、包吃包住,但要先收取500元中介費。薛先生轉賬後,對方卻要求繼續轉款纔能『保留名額』,當事人這纔發覺被騙,趕緊向警方求助。

  類似情況在其他地區也有發生。多地警方提醒,發布虛假招工信息,又聲稱先收取報名費、體檢費、接送費等費用的大多是詐騙。建議公眾選擇有正規資質的勞務中介,切莫輕易相信網絡信息,更不要進行現金轉賬。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接到群眾反映,有人偽裝成衛健部門工作人員,謊稱發現健康碼、核酸報告等異常,將電話轉接至「公安局」,冒充公安機關以資金清查為由實施詐騙。』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經開區分局民警卜雅倩說,還有人聲稱『快遞外包裝檢測出陽性』,或訂單處於風險地區,需按照指引操作退款,誘導受害人透露個人信息進而進行轉賬等。她建議,一方面,公眾要不斷築牢心理防線,對借疫情之名的陌生信息保持警惕、客觀冷靜判斷;另一方面,這類涉疫違法行為影響防疫大局,地方相關部門必須加強監管、嚴厲處罰。

  『借疫情實施電信網絡詐騙必嚴懲不貸』,目前,多地警方以『零容忍』態度正告不法分子。公安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對於各類電信網絡詐騙,公安機關將予以嚴厲打擊,對於打著疫情防控的幌子實施詐騙的惡劣行徑,警方更將絕不姑息。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