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海倫市聯發鎮百興村,曾經種植模式單一,生態退化嚴重,黑土地越來越薄,產量也上不去。
近年來,百興村推廣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模式,將黑土地養護起來,用養結合,實行綠色有機種植、推動農旅融合,走出了一條既保護生態又帶動產業的致富新路。
通肯河淙淙流過,漫灘上候鳥翔集,河的東岸,便是黑龍江省海倫市聯發鎮百興村。『夏季能泛舟垂釣,冬季來?冰捕魚。』百興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江說。
誰能想到,曾經的百興村是個貧困村,生態退化嚴重。近些年,百興村多措並舉保護好黑土地,走上了綠色有機種植、農旅融合發展的致富新路。這也是黑龍江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推廣輪作,恢復肥力
『以前,不少人連年種植同一種作物。除非市場價有大的波動,否則輕易不更換。』張貴江回憶,八九年前,村民們雖然懂得輪作的好,但追求當年的收益卻是更現實的選擇。
種了大半輩子旱田的王志也是一樣。『玉米連種四五年,種習慣了,但總感覺地沒有勁兒,產量上不去。』王志坦言,30多年來,村民們的化肥用量不斷增加,土壤板結在所難免。
2015年夏天,臺風卷來暴雨,連下十幾天,土壤通氣性、透水性差,王志家的百畝來地多半被淹,『賠了十來萬不說,那之後,黑土地像被衝破了皮兒,發灰發黃。』當年,全村減產近1/5,這也為不少村民敲響了警鍾。
『是該學著轉變耕作方式了。』王志回憶,村乾部的走訪宣傳,讓不少人意識到了問題,一聽說有現場培訓會,村民們立刻報名,坐上了進鎮的大巴車,自己也不例外。
原來,為了推動更多農業『老把式』向『新農人』轉變,海倫市建起了21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在農業生產關鍵節點定期舉辦『田間課堂』,試驗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其中,推廣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模式是重中之重。
『這次推廣的品種抗性強,規模化輪作還給不少補貼。』2017年秋天,在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現場培訓會上,王志摸著金黃飽滿的新品種大豆,心裡有了『明白賬』:第二年開始,再多承包一倍的土地,搞規模化的『玉米—大豆』輪作。
『不乾不知道,變化真不小。』王志說,之後的3年,兩種輪作作物的單產都提高了15%以上,化肥使用量減少三成。
『大豆根瘤菌固氮養地、提高肥力,還能減輕病蟲害,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張貴江搓起一把黑土說,『國家有政策支持,農機合作社給村裡的不少地塊免費深松、翻埋、碎混,黑土地的肥力不斷恢復。』
用養結合,休而不荒
『休了耕?咱喝西北風啊?』2018年初,聽到張貴江上門建議搞『休耕』試點,種了30年地的村民劉井龍先是驚訝,再便是拒絕。
『除了一畝補貼500元,村裡還引導種植向日葵、萬壽菊。這些「綠肥」植物也能增收。』算完『收入賬』,張貴江又算起『生態賬』,『休養生息,也是為了長遠發展。』
聊起越種越薄的黑土地,講到田間越打越深的灌溉井,一來二去,劉井龍漸漸改了主意,『那咱養它3年試試,節約地下水,也讓黑土「長長膘」。』
用養結合,黑土地休而不荒。當年,鎮裡引來化妝品產業,需要新原料,村委會組織休耕戶訂單式種植萬壽菊、向日葵。村頭搭起了排排大棚,育好花苗送進田,技術員定期下田指導,花一成熟,化妝品公司統一上門收購。
盛夏時節,休耕的土地上,百畝花田青黃交錯,劉井龍兩口子忙不過來,僱來五六個村民幫忙,一整個月都在采花收籽。看著金燦燦的鮮花裝滿一車又一車,曬黑了好幾度的劉井龍兩口子樂開了花,『夏天的農忙還是頭一次。』
精細化管護也不能落下。隨著補貼力度的加大,劉井龍購置了一臺大馬力旋耕機。花期一結束,莖葉秸稈被粉碎翻壓進土壤,蚯蚓昆蟲被翻出土層。隆隆機聲中,泥土陣陣飄香,輪下的黑土地也愈發松軟油亮。
『這些花卉的莖葉作為「綠肥」被翻埋進土壤,腐解後能大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培肥地力。』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說,『近年來,隨著培訓力度加大,不少職業農民學了知識,長了見識,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之前土地板結嚴重,種地靠肥,高成本低產出,一年收入不過六七萬。』劉井龍算了算,『反倒是休了耕,補貼加上賣花賣籽兒,一年收入十來萬。』
有人示范帶動,收益就在眼前。2019年至今,全村先後有30多戶村民選擇休耕自家水田,百畝『花田』連成千畝『花海』,花季一到,滿眼金黃。據統計,百興村通過規模化種植萬壽菊,每年帶動全村增收近百萬元,花季采花的務工收入,還讓村裡曾經的30多戶貧困戶脫了貧。
生態立村,產業興村
『和休耕前相比,每?地每年用的肥料少了200多斤,產量增了近2000斤,收入幾乎翻了番!』2021年,是劉井龍三年休耕結束後的第一年,秋後握著沈甸甸的稻穗,他直言:『黑土地給勁兒了!』
隨著作物品質越來越高,今年,劉井龍准備為自家大米申請『富硒大米』認證。他的鄰居王志,則更快一步,已經為自家黑土地貼上了綠色有機的標簽。
『咱這乾豆腐,越嚼越香!』王志對自家『種』出來的豆制品很有信心,『我給這廠子供大豆,綠色有機高蛋白,榨豆油、做豆粉,供不應求!』
隨著耕作方式的綠色化,海倫市引來豆制品加工廠和有機玉米加工廠,工廠在百興村就近推廣起綠色有機種植技術,以『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開展訂單化種植。
王志意識到,休耕輪作減肥增效之後,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的好機會來了。『以前想搞綠色有機,苦於地塊板結,養分不足,產量全靠肥,所以一直不敢嘗試。』王志說,如今的黑土地大變樣,訂單化種植有專家指導,還能統一收購,何樂不為?
如今,百興村有超過1/6的耕地面積實行綠色有機種植。近3年間,王志擴大流轉面積,有150畝土地獲得綠色和有機認證,畝產值漲了三四成。
『生態立村,也能興村。化肥農藥少了,河裡的魚和青蛙,近年又多了。』張貴江介紹,幾年前,萬壽菊花海引來不少游人,村旁的通肯河也復歸清澈,村裡有人提出,不如抓住機會發展民俗旅游。
說乾就乾。村民們運來水泵,抽乾臭水泡子裡的污水,引來河水建起荷花池;垃圾場裡的垃圾也被清走,鋪上瓷磚,成了7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富起來的村集體還籌錢建起了百興村南湖公園,五彩噴泉隨音樂夜夜起舞……
好環境帶來好發展。近年來,民宿業、民俗節快速發展。夏天一到,村路兩側的海棠、稠李、榆葉梅橕起頂頂『巨傘』,蟬鳴陣陣,鳥兒歡唱,樹下成了夜市,傍晚時游人如織,休閑廣場前停滿大巴車和私家車,周圍八九個村子的秧歌隊常來匯演……據統計,民俗旅游業一年能帶動全村增收近30萬元。近3年,百興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幅超20%,去年達2.6萬餘元。
夜色闌珊,音樂漸熄,張貴江臉帶幸福地說:『未來,我們百興村要百業俱興,老百姓的日子一定越過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