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20日訊 『之前到田間采集數據,都是拿個小本子記錄,查數據時,還要一頁頁翻找。現在,只要拿著手機打開采集APP,按程序完成標准選擇,或者直接輸入,然後一鍵上傳就行了。』日前,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技術部副部長馬英賢談到公司數字化轉型時,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效率』。
馬英賢說:『以往,調查人員采集田間表型信息時,因為數據沒有標准,紙質記載又存在隨意性、靈活性等不足,經常出現數據整理後丟失了原有的信息價值。而搭建數字育種平臺後,把數據信息按照國家或行業統一規范標准錄入,一鍵上傳到數據庫,大大減少了誤差率,而且還可以隨時查詢采用。』
『每年,需要試驗測試的品種有很多。以前,測試人員都是先手動繪制好播種地圖輸入到播種機中完成播種;如今,只要將平臺設計好的田間布局圖接入播種機,播種機就會根據布局圖完成播種。』馬英賢說,過去『用牙咬、用眼瞪、用尺量』的育種方法,如今變成了電腦裡一排排的標准數據。
目前,墾豐種業已經建立上萬個信息點位、7000個互聯網終端、180多套應用系統、700多臺虛擬機以及800多臺雲基礎設備,搭建起了科研管理平臺、種質資源管理平臺、育種信息管理平臺、實驗室管理平臺等,用數據流串聯起公司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平臺之間可以完成整個育種和科研相關信息的采集、傳輸、轉換、整合、分析、計算和綜合利用,科學育種取代了經驗育種。
『可以說,除了下地種地以外,育種思想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提起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墾豐種業總經理劉輝指著桌上的電腦說,只要有網絡,登錄系統,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像坐在總部大樓的辦公室裡一樣。在劉輝看來,數字化的科技創新,不僅僅是支持工具,更是引領業務發展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墾豐種業投資近4億元建設自有研發中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種質資源庫、種子處理及檢驗檢測、分子輔助育種、基因技術等實驗室,配備高通量分子設備等世界一流的儀器設備,研發基礎條件達到國際種業巨頭標准。
墾豐種業中央研究院院長楊楠告訴記者,通過將軟硬件平臺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墾豐種業逐步在高通量基礎上建立起了種子切片分選平臺、DNA提取平臺、SNP基因型鑒定平臺、SSR基因型鑒定平臺、基因芯片平臺、二代測序平臺等六大平臺,為加快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相結合,提高育種效率,實現精准育種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墾豐種業在全國多地建設了配套設施完善的育種試驗基地,裝備了先進的抗旱鑒定棚車、小區播種機、小區自動收獲測產系統、玉米果穗自動考種機等現代化農業科研機械及設備,育種研發平臺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墾豐種業的數字化建設得到國家多部委認可。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獲得中國數字化轉型『年度數字化戰略典范』『年度最具影響力企業』等稱號;『商業化育種管理平臺』『達思數字農業服務解決方案』『大數據智慧農業服務平臺解決方案』『移動辦公全程解決方案』均獲得中國數字化轉型等相關獎項。
如今,通過數字化轉型和商業化育種平臺的構建,結合雙單倍體、分子標記輔助等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墾豐種業一個品種的育種周期從過去的十年左右,縮短到如今的七年至八年。形成了年參試品種近400個、年審定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近30個的育種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