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撫遠,73萬條大馬哈游向太平洋
2022-05-23 07:29: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玉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撫遠市水產局繁育車間的大馬哈魚苗。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大馬哈魚的名字源自滿語『達依馬哈』,意為『大群的魚兒回來了』。它們在淡水中出生,然後到海洋中長大,成年後再重返故鄉生殖後代。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捕撈,大馬哈魚野外種群的資源量和分布受到了嚴重影響。近年來,我省通過增殖放流、設置禁漁期等做法極力保護這些大馬哈魚,恢復野外漁業資源。

  烏蘇裡江 大馬哈魚遷徙從這出發

  烏蘇裡江全線開江的一個多月後,撫遠市水產局在烏蘇裡江畔舉辦了大馬哈魚苗的放流活動。由水產局撫育的73萬條大馬哈魚苗將從這裡由江入海,省環保教育學會遠程連線水產局,直播這次活動。

  在撫遠市水產局繁育車間內,銀色的大馬哈魚苗在水中歡快游動。水產局的技術人員介紹,每年10月水產局開始撫育大馬哈魚苗,為有效提昇成活率,在水溫、水中氧氣含量、繁育時間把握、消毒頻率等方面都有一套科學的標准和流程。經過半年多的撫育,如今魚苗們已經符合野外放流的標准。

  據了解,撫遠市自1989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以來,已累計放流大馬哈魚苗4200多萬尾。與此同時,東寧市、饒河縣、嘉蔭縣也陸續開展了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由江入海三年之約 大馬哈魚遷徙之路漫長而艱辛

  大馬哈魚們進入烏蘇裡江後,將會去哪?

  它們集結成群後,將順流游到黑龍江入海口進入北太平洋。三年後的秋天,它們將再回到這裡繁育後代,落葉歸根。

  三年後,大馬哈魚們回鄉之路是怎樣的?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路漫長而艱辛的,不僅有數米高的瀑布、淺灘和礁石,還有許多動物伺機捕食它們。

  大馬哈魚們歷盡千辛萬苦抵達故鄉後,馬上開始尋找水流清澈、沙礫低質的河段進行產卵。過不了多久,它們的後代又會在這裡開始孵化、生長,延續它們父輩的生命軌跡,生生不息。

  談及大馬哈魚的重要性,省環保教育學會負責人高瑞叡說,大馬哈魚的洄游遷徙給我國內陸帶來豐富的海洋物質,同時也養育了北方民族和沿岸動植物,尤其是在河流生態系統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保育作用,它們發揮著基石物種、傘護物種的重要作用。

  保護力度逐漸加大 為大馬哈魚創造安全的生存環境

  近年來,我省在保護大馬哈魚等野生魚類方面逐漸加大力度,陸續出臺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黑龍江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法》《黑龍江省邊境水域漁業捕撈生產管理辦法》等文件,為大馬哈魚等野生魚類保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4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2022年禁漁期通告,自5月16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實行禁漁。按照通告要求,漁船、漁具要全部撤出作業場所(灘地),漁船實行集中管理,專人看管,不能集中管理的要船機分離、船上岸、網入庫。

  據省環保教育學會統計顯示,2022年綏芬河水域及其它水域的禁漁期時間有所延長,尤其是綏芬河水域的禁漁期有了顯著的變化,比往年增加了10月份一整個月。

  對於禁漁期的延長,高瑞叡表示:『這是一個好消息!綏芬河東寧段是我省境內少數擁有大馬哈魚洄游產卵的水域。10月份正是大馬哈魚洄游繁殖的高峰時期,設置禁漁期對綏芬河水域野外大馬哈魚種群延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它們創造了更安全的生存和繁衍環境。』

  此外,高瑞叡建議,一是要加強對放流水域的魚類資源檢測,檢測該水域魚類資源及水域情況的變化,以便確保該水域結構和功能適宜魚類生存。二是要建立繁育技術及放流站的標准,促進各個放流站魚苗的存活率和野外適應能力。三是放流最好選用本水域內的本土魚種,最大可能保存基因多樣性。

  『希望三年後,放流的大馬哈魚能夠陸續回來。我們對著水中成群的大馬哈魚,共同喊出一聲——達依馬哈!』高瑞叡笑著說。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