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今年百萬畝造林目標完成 黑龍江省從南向北次第鋪綠
2022-05-29 07:21: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29日訊 近日,大興安嶺地區在加格達奇西小河沿岸栽植下273株喬木、1056叢灌木共3000平方米——隨著黑龍江省緯度最高地區植樹造林活動結束,今春全省造林綠化工作基本完成。歷時一個月,黑龍江省從南到北造林次第開展。張廣纔嶺老爺嶺4.81萬畝,松嫩、三江兩大平原14.43萬畝,嫩江流域8.08萬畝,大小興安嶺5.98萬畝,龍江森工49.57萬畝,伊春森工25.79萬畝,完成了2022年全省100萬畝的計劃營造林任務。

  進入4月中下旬,龍江大地冰雪逐漸消融,黑土開始蘊綠。地處黑龍江省第一、第二積溫帶的南部地區率先拉開春季造林綠化序幕。

  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稱的東寧市,雖地處大陸季風性氣候區,但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在果樹種植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苹果梨、南果梨等優質梨品種以及龍帥、寒富等優質苹果是這裡的優質特產。今年,東寧市繼續以優質林果為主發展特色生態經濟林,果樹種植面積累計4萬多畝,年產水果4萬餘噸,總效益6000多萬元。東寧的水果產地主要分布在東寧鎮、大肚川鎮和三岔口鎮,逐步形成了苹果、櫻桃、蜜桃、葡萄和大榛子等特色經濟林發展集群,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隨著土壤?情逐漸轉好,4月下旬黑龍江我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區陸續開始大規模造林。在這兩大平原上,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40多年來,我省依托『三北』工程,全力推進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農田防護林建設,以鞏固修復、提質增效為目標,大力發展混交林和異齡復層林,不斷提高農田防護林質量,為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推動全省糧食連續穩產增產貢獻了責任擔當和綠色力量。

  地處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腹地的林甸縣,今年以農田防護林網更新改造、修復完善為重點,完善修復了2.2萬畝農田防護林,為構建功能完備的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綠色保障。

  黑龍江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嫩江下游流域的衝積平原上,被稱為『嫩江沙地』,涉及齊齊哈爾、大慶市的16個縣(市、區)。20多年來,我省防沙治沙工作成果顯著,依托國家『三北』工程、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最初的不足2%提高到現在的10%以上,已基本形成了以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多林種多樹種並舉、網帶片喬灌草結合、農林牧彼此鑲嵌、互為一體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植樹造林為構建北方防沙治沙生態屏障、保障松嫩平原黑土資源和糧食安全、促進沙區生態環境改善發揮了巨大作用。

  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嚴重風沙區。今年,杜爾伯特以鞏固防沙治沙成果為重點,結合退化林修復,營造防風固沙林1.5萬畝。該縣把握『三北』工程建設契機,規劃並實施『堵西北風口工程』,建起一道89.8公裡、寬5公裡~25公裡的綠色長廊。『十四五』期間,這個縣規劃造林7.3萬畝,昔日的『西北風口』如今已成了一道『綠色屏障』。

  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境內共有6條沙帶,總長276公裡,是嫩江中游退化草原濕地綜合治理核心區域。今年,泰來縣以防風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為重點,營造林0.8萬畝,『十四五』期間規劃造林3.9萬畝。泰來縣用『莊園式生態經濟型治沙模式』,經過多年努力,將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3.7%上昇到現在的14%,64萬畝人工林構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黑龍江、烏蘇裡江、興凱湖是中俄邊境重要水域。為防止界江界湖水土流失,當地植樹造林工作承擔起守護國家生態安全的綠色使命。

  地處黑龍江中游沿岸的伊春嘉蔭縣、黑河愛輝區、遜克縣和孫吳縣屬於小興安嶺丘陵水土保持林區。今年,這些地方以修復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廊道為重點,自5月中旬開始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護堤護岸林、農田防護林等共計2.4萬多畝。

  黑龍江『三北』林業建設服務站工作人員謝興說,小興安嶺是溫帶季風性氣候特征,作為東北森林—濕地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一環,抓好小興安嶺生態修護工作,不僅可以進一步築牢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屏障,還將對我國東北生態安全屏障功能進行補充完善和延伸加強。

責任編輯:李澄